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语文 > 渔歌子的详细教学实录

渔歌子的详细教学实录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2.37W 次

渔歌子是词牌名,最早见于唐朝诗人为张志和。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渔歌子的详细教学实录,欢迎大家浏览。

渔歌子的详细教学实录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带来了几幅画,这每一幅画中都藏着一首我们学过的诗或词,你能看出来吗?(出示第一幅图)

生:《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词——

生:忆江南。

师:(出示第二幅图)这一幅画呢?请最后一个同学。

生:《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再看一幅。(出示第三幅图)

生:《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蓬头稚子的钓钩钓起的是满心的期待与快乐,柳宗元的钓钩钓起的是满江的凄清与孤寂,唐朝词人张志和的钓钩钓起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渔歌子

师: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真好。“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再来一遍。

生:渔歌子。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

生:词牌名。

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

生1: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

师:是的,还有谁来补充?

生2:词牌名还限定了词的类型、种类,就像诗,五言是五个字的,七言是七个字的,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词牌名也限定了这首词的每一句的字数。

师:词牌名规定了词的——

生:形式与字数。

师: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

生:长。

师:有的——

生:短。

师: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生:长短句。

设计意图:我国是诗词之国,尤以“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著称。上课伊始,我以“看画猜诗(词)”导入,让学生看画背诗(词),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我国诗“诗(词)画合一”的特点。《忆江南》意在使学生在大脑中搜索已有的对词的认识,《小儿垂钓》、《江雪》与《渔歌子》为同一主题——都是写渔翁的,初步使学生感知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不同感情基调。在这一环节中,我基于学生已掌握的诗词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发现《渔歌子》也是一首词,了解词与诗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内容的关系特点等等。】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师:好的同学们,拿出老师发你的词,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

生自读。

师:请你来把要求读一读。

生: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

师:好,开始吧。

生:自读。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请你。

生:读词。

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

生:“箬笠”。

师: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

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

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竹帽,斗笠。

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

生:蓑衣。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古人吟诗诵词喜欢击掌打节拍,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

师示范、领读、生拍手读。

师:古人还喜欢踏歌,就是用脚打节拍。

师:示范、领读,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拍手读。

师:真好,再来一遍,节奏慢一点。预备,起——

生:击掌读词。

师:古人,还喜欢踏歌,就是用脚来打拍子。你的脚准备好了吗?

生:(兴致勃勃)准备好了。

师:一起来。

生:(踏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现在我们来手舞足蹈。可以站起来。

生:击掌踏歌。

师:词的节奏大家读出来了,古人读词还讲求韵味儿。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

生情不自禁地试读起来。

师:不——需——归——一声字拉长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出了词的韵味。

师:把掌声送给她。一起来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真好,戏的节奏和韵味儿就这样被我们读出来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古诗文教学提出要求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我通过“初读读正确”、“击掌踏歌读出节奏”、“了解诗词的平仄特点读出韵味”的设计,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学生很快品味到了词所独有的平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学生逐渐入情入景。】

  三、赏析词句 ,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

生:不须归。

师板书“不须归”

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必回去。

师: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把他迷住了。

师: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

师:圈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能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吗?

生:高大雄伟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展翅飞翔。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这句词读懂了。但是要注意,南方的山清奇俊秀,用高大不是太合适,明白了?

师:谁还能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西塞山?

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

生:翠色的西塞山。

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颜色。

生:云雾飘渺的西塞山。

师:诗情画意。

师:白鹭呢?什么样的白鹭?

生:自由翱翔的白鹭。

师:让我们看到了白露的动态。真棒,你让画面动起来了。

师:还能加点声音吗?

生:欢叫的白鹭。

生:引吭高歌的白鹭。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生犹豫)把你们刚才说的用进去。

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着。

生:在翠色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翱翔。

师:你的描述啊让我想起了杜甫《绝句》中的一句诗——一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出示句子)杜甫笔下的白鹭是在什么地方飞?

生:青天上。

师:对,晴朗的天空。

师:那西塞山前的白鹭又是在什么环境中飞?

生:(略有迟疑)在斜风细雨中。

师:雨中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

生: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展翅高飞。

师:再加上声音。

生:在细雨中,西塞山宛如披上了一层薄纱。山前,有一群群引吭高歌的白鹭在飞翔。

师:你的描述让这句诗变成了一幅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你。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也把其他的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动作、声音,让这幅画更丰富、更多彩?同位之间交流交流。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桃花婀娜多姿……

师:别急,重新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岸边桃花婀娜多姿……

师:注意语序,先说花吧,什么样的花?

生:婀娜多姿的花。

师:怎么样?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

师:接着说。

生: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

师:好的,把它连起来说。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

师:这就说清楚了。还有谁来说?

生:火红的桃花映着碧绿的流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水中,肥美的鳜鱼正悠闲地游来游去。

师:她的描述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词——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出示图画)这是你描绘出来的画面。

师:还有吗?接着往下说。

生:思考。

师:还有什么美的画面?

生:在细细的雨中,吹拂的风中,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夫在垂钓,不愿意回家。

生:一艘小船上,一个渔夫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

师:我喜欢你“悠闲自得”这个词,你怎么就从景物中读出了一个悠闲的人呢?

生:箬笠、蓑衣这两样事物……(说不出来)

师:这两样事物带有渔翁的代表性,你就读出了一个——

生:悠闲自得的渔翁。

师:(出示渔翁垂钓图)这幅图送给同学们。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

生:如诗如画

生:诗情画意。

生:栩栩如生。

师:好,我就把你们说的词写下来。板书 “如诗如画”。

师: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这美好的画面,写在词的下面。

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读一读。

生:在如诗如画的西塞山前,有几只引吭高歌的白鹭正展翅飞翔。火红的桃花映着潺潺的流水,,清澈的水中,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渔翁正披着绿色的蓑衣、带着青色的斗笠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乐而忘归。

师:真美!一幅清新灵动的江南图。还有谁来?

师:(走到一没举手的学生跟前)我刚才看你写的挺好的,拿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有一群可爱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着,还不时高歌一曲。芳香娇艳的桃花映在碧波荡漾的溪水中,肥美的鳜鱼还不时浮出水面。有一位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的渔翁坐在小船上钓鱼,嘴里还哼着小曲,在斜风细雨中不肯回家。

师:一个多姿多彩的江南,把掌声送给她。

师:能用你的声音、你的动作、你的表情把这份美展现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

生:个别配乐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将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发挥想象,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感悟了“西塞山前白鹭飞”这句词后,让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讨论、交流,使画面美起来、动起来,是水到渠成。随着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画面,既起到了激励学生的作用,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

  四、丰富资料,品味诗情。

师:归去吧!

生:不须归。

师:张志和,归去吧!

生:不——须——归——

师:张志和仅仅是因为留恋这里的景色而不愿意归去吗

生:因为这里的鳜鱼很肥美。(学生笑)

师:呵呵,张志和还没钓到鲜美的鳜鱼舍不得走,是吗?

师: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生2:我查了资料,张志和是唐朝的大诗人和大词人,自号“烟波钓徒”,他的是多写隐居时的悠闲生活。

师: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

生3: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师: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

板书:淡泊名利。

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

生:齐读。

【设计意图:语言有画面,字词见形象。进一步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张志和生平,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解读词人“不须归”的真正原因,学生继读出画面之后,又读出了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诗人形象。】

  五、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师:同学们,在《渔歌子》这首词的反面纸上,还有两首词,读一读。(出示词两首:李煜的《渔父》和马致远的《金字经》。)

生齐读。

师:读出来了吗?这两首词写的是什么?

生:也是写渔翁的。

师:每一个与翁友梅一个渔翁的经历。想一想,今天我们是怎样了解张志和词中的渔翁的?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先读。

师:对,读出词的节奏,读出词的韵味。还有吗?

生:想象。

师: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

生:画。

师:一幅优美的画卷。还有吗?

生:理解它的意思。

师:理解意思,想象画面,还有吗?

生:通过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

师:真好,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他的心情。同学们,今天回去,就用这种方法你来走进这两首词中语文翁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诗词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一首诗词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适度地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空间,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词的兴趣。】

师:此番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能背诵了吗?

师生共同配乐背诵。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