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语文 > 张志和渔歌子课堂实录

张志和渔歌子课堂实录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1.08W 次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后来李?、孙光宪等词人用过此调。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张志和渔歌子课堂实录 ,欢迎阅读。

张志和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知道。

师: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哪位细心的孩子知道?

生:老师叫黄伦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前面屏幕上知道的。

师: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来,叫一声我的名字,能不能再热情一点。这三个字都是第二声,叫起来不够顺口,也不够响亮。那你们能叫两个字吗?(伦梅)一个字(梅)哎,知道吗?只有老师最亲的人才这么叫我,孩子们,你们现在就是我最亲近的人。

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想知道我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1:幽默。

师:噢,老师还是个有智慧的人啦!

生2:亲切。

师:谢谢!

生3: 温柔。

师:老师爱听。

生4:和蔼可亲。

师:因为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生5:有学问。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老师戴着眼镜。

师:哦,戴眼镜的人是有学问的人啊,老师要加强学习,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生6:很优秀。

师:这是我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对我的评价,想不想听听你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呢?

那就是“可爱、热情、充满自信”。我还听说咱们荆门实验小学的孩子都很聪明,耳听为虑,眼见为实,老师今天就来见识见识。

师:喜欢歇后语吗?咱们来对一对。(课件出示)

竹篮打水——一场空 猪八戒照镜子—— 哑巴吃黄连——

周喻打黄盖—— 黄鼠狼给鸡拜年—— 小葱拌豆腐——

师:是不是觉得有点小儿科呀?咱们来个难度大一点的。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师: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简单说这个故事。

师: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演绎了一段生死之交。

师:最后一个:姜太翁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翁钓鱼的故事吗?谁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耳饵。

师:这能钓到鱼吗?

生:他是在等一个人。

师:此话怎讲?

生:他在等周文王。

师:是的,姜太公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后来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了周王朝。

师:说到钓鱼,老师这儿还有两首关于钓鱼的古诗。(课件出示:《小儿垂钓》、《江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好了,时间差不多了,咱们该上课了。

【上课时间】

师生互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看老师书写课题,“渔”可别忘了有三点水哟!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渔歌子

师:了不起!知道老师为什么表扬你吗?

生:不知道。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子”在这儿读第三声,你读对了。来,咱们一起读一遍。词人写词常用来吟唱的,“渔歌子”是这首词调子的名称,就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忆江南》一样。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110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这首词。

师: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查?

生:敢!

师:这儿有几个词,谁来读?

出示课件: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生1:西塞山

师:“塞”是平舌音,你读得很准。

生2:白鹭

师:很好,接着读。

生2:鳜鱼

师:不错

生3:箬笠

师:“箬”是翘舌音,你注意了。

生4:蓑衣

师:“蓑”是平舌音,你读准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师:这些词都读懂了吗?“箬笠”、“蓑衣”是什么?

师:你一定是看了下面的注释的,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箬笠”是防雨的帽子,“蓑衣”是防雨的衣服,相当于今天的雨帽雨衣。其实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是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师:这个词,谁来读?(课件出示:桃花流水)

生:桃花流水

师: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粉红的桃花花瓣落在水里,河水哗哗地流着。

师:那一定很美。告诉你们,桃花流水在古诗词中还有特别的含义呢!它常用来喻指像仙境一样的地方。 谁能读出这种美?

生:桃花流水

师:慢点读,你会读得更美。

生再读桃花流水

师:真美!

师:还有一个词,谁来读?(出示课件:斜风细雨)

生:斜风细雨

师:读到“斜风细雨”,你脑海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温柔的风吹着,细如牛毛的雨下着。

师:微微的风,绵绵的细雨,多有诗意呀!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斜风细雨

师:能再轻点,就更好了!指名读。

生:再读“斜风细雨”。

师:真好!

师:词语读准了,整首词会读了吗?谁来展示一下?

生1:读整首词。

师:你读得很流畅,读诗词除了读准读顺外,还应该读出节奏,谁再来读?

生2:读整首词。

师:不错,有了点诗词的味道。看来我们注意了停顿,就能读出节奏来。谁能把词的味道读得再浓一些?

生3:读整首词

师:真好。让我们像他那样读一读这首词。

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感情,诗词言志,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诗词很多时候还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画面。那么,从这首词中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请你们默读这首词,边读边用笔把词中描写的景物圈出来。

学生默读这首词,并找出描写的景物。

师:谁来说说,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有“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师:还有谁补充?

生:还有“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看到这些景物,老师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猜猜我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是从“桃花流水”感受到的。

师:聪明!那你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词,自由地读一读,看看你能从词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能闻到什么?

学生再次自由地读这首词。

师:现在请你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或闻到的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画面说一说?

生:我看到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

师:你看到了这么多景物,如果能把这些景物说得具体一些,就更好了!比如说:什么样的西塞山?白鹭在怎样飞?谁再来说?

生:我看到了高大的西塞山前一群白鹭在天空翱翔,粉红的桃花开了,我还闻到了桃花扑鼻的芳香。

师:“翱翔”用得非常好,老师特别喜欢!谁还看到了不同的画面?

生:我看到一个戴着箬笠,披着蓑衣的渔翁在钓鱼。

师:你能从“箬笠”、“蓑衣”看出一个渔翁来,你有一双慧眼。大家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谁还听到了声音?

生:我听到白鹭一边飞一边鸣叫,我还听到河水哗哗的声音。

师:你的耳朵真灵。谁能把我们刚才感受到的画面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学生1说。

师:多美的画面啊!老师都陶醉了。还有谁想说?也许你和他说的不一样,但老师相信你能说得一样精彩。

指名学生2说。

师:你描述得多有诗情画意,看来,你真的是走进了张志和的《渔歌子》。

师: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雨,真是让人感觉——(课件出示)“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啦!这里不是人间,是——

生1:是仙境,

生2:是世外桃源,

师:是的,在张志和的眼中,这里美得像仙境一样。边说边板书:美如仙境。

课件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谁来读一读这两行词,把这种美给读出来?

生1:读

师:如果语速再慢一点,就更好了,谁再来读?

生2:读

师:真美,咱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师:看到这么美的画面,老师心中有一个疑问:西塞山前为什么是白鹭飞?难道燕子不飞吗?麻雀不飞吗?大家请看:(课件出示:白鹭飞)美吗?

生:美!

师:这白鹭不仅漂亮,白鹭的飞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1::优雅

生2:自由自在、

生3:舒展

师:这白鹭飞得多悠闲,多自由啊!那燕子和麻雀飞有这种感觉吗?

生:没有。

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在下面先练一练吧!

生1:读

师:谁能让白鹭飞得更悠闲一些?

生2:读

学生没有读出白鹭悠闲的感觉,老师范读,谁再来读?让白鹭飞得更舒展、更自由一些

生3:读

师:多自由的白鹭啊

师:孩子们,当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愿意归去吗?

生:不愿意。

师:作者张志和愿意归去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斜风细雨不须归”看出来的.。

师:那“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1:不想归,

生2:不愿归,

生3:不必归:。

师:那渔翁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生1:被美景迷住:了。

生2:这里太美了,作者流连忘返,

师:除了景色美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不须归”?

生3:他想多钓一些鱼回家。

师:噢,你是这样理解的,起风了,下雨了,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

生4: 因为他戴着箬笠,披着蓑衣,风很小,雨也小,所以他不必归。

师:你真聪明!

师:刚才有个孩子说张志和想多钓一些鳜鱼回家。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张志和钓鱼常常不挂鱼饵!

生:啊!(学生很惊奇)

师:有问题吗?

生:有,他不用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呀,他不挂鱼饵能钓到鱼儿吗?这让我们想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钓到了周文王,那张志和在这儿钓到了什么?

生1:美景,

生2:好心情,

师:微微的风吹着,细细的雨下着,在这样的情境中钓鱼真是悠闲啦,其实,他还钓到了一种——

生3:他还钓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师:你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 板书:悠闲自在

师:正是因为这里美如仙境,正是因为张志和喜欢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所以在斜风细雨中——板书:不须归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行词,让我们感受渔翁的悠闲自在。(课件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1:读

师:“不须归”三个字稍快了一点,让我们感觉渔翁好像急着回家,谁再来读?

生2:读

师:这是一个不想归的渔翁,还有想读的吗?

生3:读

师:真是个悠闲自在的渔翁,来,咱们一起来感受他的悠闲自在。

师:这么美的画,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美地读了。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像词中描绘的画面。

生1:读

师:真美,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谁还想读?

生2:读

师:“不须归”读得真好,你就是张志和的知音啦!来,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这首词。

师:能不能再陶醉一点?

生:能!

师: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课件播放音乐)

师:太美了,你们把我带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看来,边读边想像画面是一种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师:其实,张志和不想归去还另有原因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张志和(课件出示)

张志和简介: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唐朝著名诗人和词人,十六岁考上太学,深受皇帝唐肃宗赏识和重用,被赐名“志和”。后来因小事被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唐肃宗曾多次去寻找他,都没有找到。

师:看到张志和不愿意归来,他的哥哥张松龄还写了一首词。(课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这是哥哥写给弟弟张志和的一首词,谁来读读题目?

学生读题目,

师: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自由读词,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哥哥叫弟弟回家。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从“狂风浪起且须还”看出来的。

师:那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当弟弟张志和,我用词来问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那么,张志和仅仅是不愿意回到他吃饭睡觉的小家吗?他还不愿意回到哪里去?

生:他不愿意回到官场中,

师:哥哥说“且须还”,弟弟说“不须归”。孩子们,你们认为他是归还是不归呢?

生1:我认为他不应该归,因为他可以享受这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看来你是一个追求自由生活的孩子。

生2:我也认为他不应该归,因为他可以游览很多地方。

师:你的观点和他是一样的,有不同的观点吗?

师:张志和十六岁就考上太学,这么有才华的人,一直在这儿钓鱼,老师觉得好可惜哟!谁有不同的观点?

生3:我认为他应该归,他那么有才华,应该为国家作贡献。

师:你真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孩子,相信你将来一定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

师: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

生:西塞山

师: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哪个人?

生:张志和

师: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首词——

生:《渔歌子》

师: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学生和着音乐背诵词。

师:这首词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依然如旧,还把它谱成了一首好听的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歌曲《西塞山》)

师:孩子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希望你们能习千古经典,与圣贤交友,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