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文案 > 信息技术 > 初中信息技术走进因特网教学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走进因特网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2.3W 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走进因特网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信息技术走进因特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版本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模块二第1课。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已经有过课外上网的经历,但对因特网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上网习惯和行为有待规范。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体验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高效和便捷,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感受因特网在改善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生活方式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因特网的上网常见的方式;

(2)了解网址的结构和作用;

(3)学会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站;

(4)学会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改善学习和生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掌握从互联网浏览信息的方法;

(2)通过情境体验、同伴交流,学会甄别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的意识;

(2)感受网络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提高自律意识和能力;

(3)增强对长辈、对社会的爱心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IE浏览器的使用;甄别信息。

难点:理解网址的作用;甄别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感恩家人的呵护,唤起学生对家中老人的关注,进而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现代社会,“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关注远远大于对老人的关注,本环节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关爱长辈,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产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因特网

启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以学生熟知的概念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因特网的概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尊重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会思考,用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术语。

(二)认识浏览器

学生自学教材课本,自主探究,尝试找到并打开自己电脑中的浏览器。

学生演示交流打开浏览器的几种方法。

教师小结:认识IE浏览器,了解多种浏览器。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教材,通过大胆实践探究新知,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浏览网站

以“东方老年网”网址为例,帮助学生认识网址并了解网址的作用。

小组合作根据给定的网址访问网站。

小组代表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小结,针对学生演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探究,并把航线喻为网址,引导学生掌握通过网址访问网站的操作方法,纠正个别学生不规范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做人、做事都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四)获取信息

交流自己想带回去给长辈分享的是哪些信息。

小组合作,每组选定一条线路探究如何浏览信息。

小组代表交流选定的路线并简要介绍获取到的信息。

教师小结如何在网页中快速甄别、获取信息,介绍网页导航栏、超链接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浏览网页的小技巧。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网页,获取信息,有兴趣并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通过几个小技巧提高浏览效率。教师通过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将获取到的信息带给家中的长辈从而让老人生活得更健康。

三、巩固提升

教师谈话引导学生对家中的长辈回报爱心。

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浏览并学会一样本领。

交流自己通过浏览网站信息学到的本领,教师一一点评。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所学,体验在因特网中获取信息的成功感,感受因特网在改善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生活方式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在交流和评价中,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梳理总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总结,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学生今后的上网行为提出希望。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升华对家中长辈的情感,明确因特网对人们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规范上网行为。

初中信息技术走进因特网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关注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为主题,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关爱长辈,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产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需求。整节课,尊重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教材,通过大胆实践探究新知,尝试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纠正学生以往浏览网站的不正确的经验。学生自始至终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但进行到后半部分,学生发言交流的机会较少,老师的评价语不够积极有效,今后应注重课堂激励性评价语言的积累,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厚,更加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