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文案 > 设计 >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8.51K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一、导入:

09年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考试说明:侧重考查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其中包括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句子和文段的意思的能力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

二、肇庆市近3年诗歌鉴赏题内容与形式分析表

年份、分值、诗歌、考点

07年(5分)《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1、改写(3分)2、思想感情鉴赏(2分)

08年(5分)《长安秋望》1、列出写景的具体内容(3分)2、分析所写景物的特点(2分)

09年(5分)《华子岗》1、列出所写景物(2分)2、思想感情鉴赏(3分)

总结常见考点:

1、理解诗意。包括诗字、词、句的理解;内容概括;哲理分析;思感情想

2、感知形象。要求考生借助联想、想象以及背景,感知诗的景物、形象、意境

3、品味语言。字、词、句的推敲;名句的感悟

4、分析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

三、答题技巧

1、原则:①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

3、方法:①研读题目。②了解作者和时代。③借助注释。④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⑤细审题干。

四、常见题型、答题格式

1、题型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例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描写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的场面;全词抒发了满怀家国之愁,却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2、题型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答案:这首词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答案:绿:春风吹绿,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例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3、题型三、赏析名句型

答题格式:再现景物、特点+感情+理

请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放眼望去,展现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4、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联系诗句+分析效果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04年中考题)

(答案:“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课内练习:

一、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诗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请做具体分析。

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简要回答。

(3)作者的这个愿望可以从哪些字词见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课外练习:

一、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二、闺怨

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三、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四、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古诗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学习在WORD中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本课是十九课重点学习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由于插入文本框比较枯燥,故我将语文课中祖国山河的古诗与之整合,设计了古诗配画教学网,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让插入文本框成为一种工具方法,学生在信息技术课读古诗、写古诗,充分感受古诗的美,进一步理解古诗,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前面的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会编辑文字、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的操作,因此,这节课学生插入图片及对图片进行操作都是旧知识,对窗口也非常熟悉,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索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的操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还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语文学科知识,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内容:

1、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

2、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

教学准备:网络教室、古诗配画教学网、教学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吟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看图吟诗的游戏好吗?生:好!师出示图片;

生涌跃举手,一生快速背诵《望天门山》古诗。

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老师再给你配上音乐能不能有感情的为大家朗读一遍?生有感情的为大家吟诵。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听着动人的古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如果我们能把这美丽的画面与动人的古诗组合在一起,那就更能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古诗配画课好吗?

生:好!

二、作品欣赏,引学新知:

1、欣赏古诗配画作品

师:现在请同学们登陆我们的古诗配画教学网站,进入赏心园,来欣赏一些古诗配画作品。

生欣赏。

师:同学们欣赏完这些作品感觉如何?生1:美!生2:太美了!生3:好!生4:美极了!??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用WORD也做一幅这样艺术型的古诗配画作品呢?生:想!

师:那你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出这些不同效果的作品吗?生:不知道!

生1:老师我知道望庐山瀑布那幅诗配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师:太好了,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把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输入到WORD中,然后插入一幅这样的图片,再把图片的版式设成衬于文字下方就可以了。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知道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在WORD中输入文字时都是一排排横着显示的,这种文字竖排的效果怎么处理呢?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别着急,其实WORD里就藏着一个工具能帮我们做出各种效果的古诗配画来,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呢?

生:想!

师:它的名字就叫文本框,不仅能输入文字、添加图片,还可以将其放置于页面上的任意位置,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2、讲解示范文本框的操作

师:执行“插入”→“文本框”,根据需要选择“横排”或“竖排”;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文本框”或“竖排文本框”按钮,移至工作区,鼠标指针将变为十字形,可用鼠标左键拖动绘制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单击,其周围将出现斜线边框,内部出现插入点,可进行文字的输入和格式设置,这是文本框的编辑状态;将鼠标指针移至文本框边框处,形状变为十字形箭头时单击,其周围出现网状边框,这是文本框的选中状态,此时可删除文本框,也可以设置其格式。执行“格式”→“文本框”,或利用快捷菜单中的“设置文本框格式”命令,也可以直接在其边框上双击,打开“设置文本框格式”对话框。前三个选项卡可分别设置文本框的颜色与线条、大小、版式。在“文本框”选项卡中,可以设置文字距离边界的距离。操作时同学们可自己体验其不同效果。

3、介绍网站结构:

师:现在我们有了文本框的帮助,在古诗配画教学网上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古诗配画的资源,如:古诗园中有很多同学们熟悉的古诗,图片库中存有大量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供同学们选择,老师相信有了这些同学们一定可以完成任务区中的五项任务,做出优秀的古诗配画作品来,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还可以点击帮助按钮,获取帮助信息。最后还可以进入高手加油站接受新的挑战。好,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做出一幅漂亮的古诗配画作品呢?

生:有!

师:好,现在同学们万事俱备,就快点开始自己的创作吧!

三、学生探究,教师辅导:教师强调:

1、选择的画要与诗的意境相辅相称。

2、提示注意字体、字号和字的颜色的选择,要和画面和谐统一,符合诗的意境。

四、交流作品,资源共享:

1、学生自告奋勇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2、学生针对其作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对学生作品给予鼓励性评价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理解成诵。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洞庭湖图片,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视频《白居易简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结合课文插图及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有关洞庭湖图片。设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看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结合动画课件《望洞庭:刘禹锡》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学生边读边参阅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及动画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课文插图及动画课件《忆江南》,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利用视频资源《白居易简介》,介绍白居易情况: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学准备:

相关录像、配乐朗读录音带、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劳动吗?现在就让我们到田间看一看吧!(放录像:农民头顶烈日在给禾苗锄草)同学们,谈一谈你现在的感受吧!”

2、“是啊,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绅站在田间看到此情此景时,同你们一样,心里很有感触,便写下了一首诗《悯农》。(板书课题)这首诗广为传诵,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学习古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易读错的字:谁、皆。

3、自己读古诗。“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读古诗。“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质疑,答疑,师适明引导)

5、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

1、“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播放配乐朗诵)

2、自己试着读一读(跟读、诵读等)。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4、再次呈现农民耕作画面。“看哪,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进泥土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吧!”(配乐读文)

5、同学们闭上眼睛,吟诵出心中的感受吧!(配乐读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

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

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你还能背出一些这样的诗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课后我们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写人们辛苦劳动的诗,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议一议好吗?”

六、附板书设计(可用投影仪投影)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古诗教学设计7

古诗《春晓》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课件,观察。

师: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动画片,课件示图。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板书:《春晓》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三,研探展评一:比正确朗诵古诗

1.师口述学习指导: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3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得最准确。2,自研共探

a.生自由读古诗,师巡视。B.小对子互读,正确。3.学情展示

a.指名读,正音B.小组赛读。4.师范读。

过渡:古诗要读得有节奏,让我们看着停顿符号,再把古诗读几遍,要求顿而不断。

5.生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四,研探展评二:比会认字

(一)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v gu shi古诗首眠处闻

口述学习指导:同学们先借助拼音自己拼读,然后对子互读,最后小组内齐读。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1,自学:生自由读2.合作:对子互读。

3.展示:指名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及时正音。五,研探展评三:理解感悟吟诵古诗

1,师口述学习指导: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再大声的读几遍《春晓》边读边想诗人在一个春雨过后的早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小对子可以交流。3分钟后我们一起交流。2.学生自读,交流互动。3.展示

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二两行诗。

(2)读懂了哪些字词?能连起来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这是诗人早晨的所见所闻。(3)齐读

一、二两行诗。(4)指名读

三、四两行。

(5)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6)齐读这两句诗我们来体会诗人的所想所感:

师: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情。

(7)让我们带着作者爱春、惜春之情一起来背背这首是吧!(指名背诵、齐背)

六、研探展评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古、声、多”,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笔顺及位置,并书写。

2、生描红、练写。

3、指名上台写。

4、师生评议。

5、师范写。指导:“古”字横要长:“声”字上为“士”字:“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一小下大。

6、生再次练写并组词。七.归纳总结

《春晓》将一幅雨后的春景图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八:作业

1.背诵《春晓》 2.书写会写的字。

板书

春眠夜来

春不觉晓,风雨声,晓

处处/花落/闻啼鸟。知多少。

古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1、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2、“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行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2、《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3、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

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古诗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古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难、重点: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A 板书并揭题,说说你知道的王昌龄、杜甫的诗歌有几首?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戚继光吗?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

2、从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齐背古诗。师:很多古诗里都有故事,比如说《赠汪伦》就是写的李白即将远行和好朋友汪伦告别时的情景。

2、生:我们可以把有些学过的古诗改写成故事。

二、回忆古诗:

1、这个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古诗?

2、生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3、请同学们回忆这些古诗里是不是都有一个故事?

4、下面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叙事古诗,把它背诵下来,并把它进行改编,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通过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全班交流:

1、班级召开一次“古诗里的故事”故事会,每组选派代表到前面汇报,要求所讲的故事情节完整,声情并茂,教师要注意指导和点评。

2、 同学们中有兴趣的还可以表演诗中的情节。

3、评一评,你们之中谁讲的最好?(以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为标准)。

四、总结:

1、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的古诗故事,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2、讲古诗里面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古诗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准备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故事。

板书设计:

古诗故事会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

2、从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同学们讲了许多的古诗里的故事,我们还评选了最佳表演小组是第三小组。今天这节我们来把古诗里的故事写一写。

二、搜集相关资料: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其实,还有很多古诗里都有故事,而且很生动。请同学们把你所搜集的资料展示。

三、自由习作:

1、教师巡视。

2、请写完的同学读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布置作业:准备更多的古诗故事。

板书设计:

古诗故事会

符合古诗的原意加入自己的想象

古诗教学设计13

一.作者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写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四.古诗赏析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常考题型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古诗赏析

(一)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古诗教学设计14

活动准备

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目标

能正确熟读古诗。

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过程

一、入场

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教师:之前清明节,我们放了一个小长假,那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播放"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三、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清明节人们会做的事情,那古时候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做些什么呢?

欣赏古诗朗诵。(播放课件)教师: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刚才电脑里的老师已经把《清明》这首古诗诵读了一遍,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遍,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一句。(播放古诗背景)幼儿跟着教师诵读。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谁能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第三句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哦,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四、朗诵古诗

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

教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5.古诗接龙。

五、认字活动

学习"明"字。

教师讲述"明"的字源故事。

教师:"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明)(六)结束活动:欣赏歌曲《清明》。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活动延伸

学习歌曲《清明》

古诗教学设计15

《春晓》一课,描写作者早晨所感所闻,再回想昨夜的风雨落花,表达出作者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以下是我整理的春晓古诗教学设计,大家可以一起参考一下。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5个生字,认读3个生字。

2.初步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对美的鉴赏力。

3.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课前准备挂图、CAI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春晓》(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孟浩然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这首诗写出了春雨后早晨的美丽景色。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春天的早晨,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地上落满了花瓣。)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夜:yè,8笔,要注意写好下面部分,不要少写一点。雨:yǔ,8笔,下面部分左右都是两点。声:shēng,7笔,上面是“士”,不要写成“土”。知:zhī,8笔,左右结构。左边的第5笔是点不是捺。少:shǎo,4笔。多音字,又读shào。

五、课堂练习

1.数笔画数,把笔画数相同的字写在一起。雨来春知声闻夜

7画(来声)8画(雨知夜)9画(春闻)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二、导读课文,理解大意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第一行:眠,就是睡觉。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这句话连起来讲是:春天夜晚睡得很熟,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第二行:处处,到处。闻啼鸟,听到鸟的叫声。这句话连起来讲就是:一觉醒来,到处可以听到鸟的叫声。

看图:图上有哪些鸟,想象一下,它们在怎样叫?(有的在枝头昂首欢叫,有的在空中边舞边唱,叽叽叽,啾啾啾,唧唧唧,喳喳喳喳,它们在欢快地歌唱。)作者从鸟叫很自然地会想到什么?(从鸟语想到花香。或者从鸟叫想到天晴,从天晴想到昨晚刚下过雨,由下雨想到落花。)

第三行:想起昨夜又刮风又下雨。

第四行:风雨过后,不知道花儿被打落了多少。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的意思。

三、学生朗读课文,想一想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自由说,互相评议。教师小结:这首诗描绘春天雨后的一个早晨,到处有鸟儿啼叫,风雨过后,花儿落了些,而树木却抽出了新芽,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喜爱和珍惜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诵读要表达出作者爱惜春光的感情,要注意停顿(用斜线表示)和重音(用下划线表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指名背诵全诗。

六、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习题4,填空:春眠不觉晓,()闻啼鸟。(),花落()。

2.扩大阅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