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文案 > 设计 > 古诗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古诗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3W 次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抒发了诗人在春回大地时的欢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咏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满人间,婀娜多姿的画面。

这首诗旨在赞颂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实,关于大自然的美,不仅仅在于春天,这种美好、蓬勃何尝不体现在夏天,秋天,冬天。《咏柳》重点在咏,用咏的形式赞颂其他的季节,既承接了课堂中的知识,有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

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赞颂生活。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理念解读】

学习古诗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趣、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方法的融合。古诗文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不同层次的古诗,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学大纲提倡:古诗教学应以吟诵为主。历史时隔久远,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诗引画,以画诠诗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大契机。拓宽思维外溢美感,触类旁通,继而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吟诗作画。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诗理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无声对话交流。

【案例】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过去的学者赋诗必画,远如苏轼、唐寅,近如徐悲鸿、齐白石,诗画交融,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古诗教学中,美术素养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几笔中,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

师: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成长,是绿色,是生命。《咏柳》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裁剪的艺术品这么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学了古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耳听着古曲,手持画笔画画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学生画《咏柳》春景图。

投影示学生的作品。

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诵诗成画,渗透美术素养于古诗课堂,并非简单刺激视觉美感而已。

师: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多美啊!其实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不是吗?在春天里,我们咏柳,在夏天里我们

生:在夏天里,我们赞荷。

生:在夏风里,我们咏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们颂睡莲。

师;原来,夏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也曾用他们的精妙之笔,写下诸多的夏的诗篇,不知在你的记忆宝库里,保存着哪些夏之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笔下的夏热情,向上,火红,毫不逊色于春,不知其他季节如何?有没有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颤的东西呢?

生:在秋风里,我们赏菊。

生:在秋天里,我们颂丰收。

生:在落叶中,我们用落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们咏梅。

生:在银装素裹的日子里,我们赞雪。

生:犹有傲霜枝。

理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

师: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风貌。我们欣赏,我们歌咏,我们赞美。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咏柳》这首古诗,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来吟诗作画,体会诗人的风范。

学生交头接耳,觉得很新鲜。

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选取一个季节,既配诗又作画。希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开动自己智慧的头脑,搜索佳句美词,谱写出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交流。

理念: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围绕吟画展开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创设学习情境外,没有加给学生一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选材,合作吟诗作画,效果甚是理想。

【教学后记】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我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教学古诗《咏柳》,我拓宽了学生的视眼,激起学生心中原有的古诗底蕴,重组教学,跨越美术学科,通过吟诗作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所谓诗,诗情画意;若单单诗文无画又何来情、意?诗歌是以悟诗情为主,学生品读为重;立足读出韵味,悟出品味,达到出神入化的描绘。古诗意境多半渗透于字里行间,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领会。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完成诗歌教学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②诗:讠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认识前倚音,并学会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以为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课本22页的图片(,清同学们告诉老师,在这幅图片上描绘了什么?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棒,这幅图片啊,主要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缝衣服的场景,图片上的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游子吟》。了解古诗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50岁任粟阳时写的,诗人此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回想自己20年来为谋求出路而颠沛流离四处漫游,如今虽结束了游子生涯,可以迎接母亲同享天伦之乐,但母亲一生操劳、养育和教导之恩,岂能报答得了!于是诗人吟唱了这首送给慈母的颂歌。

二、吟读古诗,体验母子情。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

2 、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游子吟》。

、 “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它表达了什么意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含义。

师: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象小草似的的儿女,怎么也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谁说做儿子的这颗象小草一样稚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慈爱呢?其中,“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比喻父命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4、师:“大家对这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将它吟诵。”再次深情地朗诵《游子吟》。

三、导学训练,唱出母子情

1 、范唱歌曲

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的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也同样被打动。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为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一首动听的歌曲。请听…….(课件出示歌谱,范唱)。

2 、再听歌曲,用哼鸣跟唱。

3 、用wu轻声哼唱歌曲。

4、前倚音教学

①、师:在这首歌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我们之前很少见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②、师:前倚音像什么?它应该怎么唱?(教师示范)

师:像是妈妈牵着自己的孩子,紧紧挨在一起时的样子。

③、师: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来吧。(学生用圆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们把它们唱一唱,唱时要注意,两个音应该紧紧相连。

④、师:谁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因为要体现母子情)

师: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一定要把它唱得更好,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唱唱前倚音。

⑤、学唱歌词

a、范唱,在心里默唱歌词。

b演唱歌曲。

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这是一首表达母子深情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来唱呢?(深情地)师:那就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这首歌。

四、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1、师示范,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老师有加上优美的动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对妈妈的感情,还有什么更加好呃舞蹈动作能够融入歌曲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歌曲拓展。

学唱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想?

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你为妈妈又做过些什么?妈妈是怎样爱你?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呢?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游子吟》这首歌,并且还为它编上了舞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母亲节的时候能够为自己的母亲献上这个节目,表达一下你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古诗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学会“浥”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是啊,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碧空尽的孤帆,离别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

二、指导读诗《送元二使安西》

1.刚才已经有同学忍不住读出来了,看看每个字都写准确了没有。特别是这个字念yì(注音)。

2.诗是一定要吟诵的,我请同学们来推选任意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重点指导读好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试与老师的朗读比较 “元二”后有一个停顿。

3.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4.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浏览网页,学生自学)

5.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就更好了!

6.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1.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和元二是好朋友?

(“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2.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 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3.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窗外哪些景物,使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雨、客舍、柳)

4.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5.师生交流

6.自古人生重离别。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7、学到这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和元二的情吗?(板书:依依不舍)

四、教学《别董大》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哪些景物?

3.“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

4.自由读。

5.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此景次情,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

6.为什么而愁?(为眼前的环境而愁,为前途而愁)

7.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对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五、结课

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是碧空尽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送别诗,感受一下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古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7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古诗和背诵的能力。

思品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词典或注释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2

第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分钟

教学要求

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设计10

一、谈话引入。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放眼庐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学习古诗。

(一)指名读《望庐山瀑布》,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读诗理解。

(三)指名说诗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诗中哪个字回应“望”字?还从哪里体会出是“望”?

2.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庐山西北部形似香炉的高峰。

紫烟:为何生紫烟?

课件出示画面,引导想象当时的意境:青山如黛,远远望去,香炉峰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形成了紫色的云霞。

3.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水道、河流。挂:悬挂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

4.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长。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5.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传说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处。使人怀疑眼前的瀑布是银河的水从天的最高处倾泻下来的。

(四)想象情境体会;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录像资料;指名展读,相机导读,练读。

(五)整体朗读,感悟意境。

李白当时的心情什么样?读出来。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情况(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经过庐山遥望庐山瀑布),会是什么心情?诗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写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时心胸之豁达,该怎么读?

(六)品味语言。

1.全诗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谈出、读出自己的理解。

如:“挂”字,一个“挂”字,让我们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样子,给流动的瀑布以“静”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遐想:是谁把这么巨大的白绢挂起来的呢?挂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又高又大。

如:“银河”使瀑布充满神话色彩,也写出了瀑布之长。“落九天”,诗人想象奇特,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2.师:全诗是在写瀑布,第一句并不是写瀑布,好像没什么用处。你们同意吗?

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

三、整体欣赏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壮观景色。

四、读出感受生自由读,练习背诵。

第2课时

学习《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行》。

二、初读古诗。

(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xiá)的读音。

(二)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质疑解疑。

(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

2.坐:因为。

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体会情感。

(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

教师旁白: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次多种形式练习读。

五、诵读古诗。

(一)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学生自由背)

(二)出示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画面前吟诵。(可以配上动作)

(三)学生背诵展示。

导语:就在诗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时候,一位老翁却在铺满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板书《江雪》)。请大家自由学习第二首古诗。

学生自学,然后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自定要求积累诗篇。如: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冬雪天的还有哪些等等。

古诗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④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感悟韵律:

①齐读古诗。

②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感悟节奏:

①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想象意境:

①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引导书写“夂”。

⑵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古诗教学设计11

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拴住腰。

2、指名说

揭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宇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1

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复习生字词,写字指导

1、抽读生字、词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醉”这个字。

2、指导写“忙”字(方法同前)。

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教材简析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难点: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习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习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

1、背诵《春日》

2、完成课后习题2

古诗教学设计13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创作品)

古诗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

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

(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

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生讨论如何教老师,全班交流)

2.师引导小结(即学生自学方法)并板书:

①解诗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②解难解词。

③理解诗句(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

④归纳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⑤谈读诗感受。

⑥有感情朗读。

(三)实施师生共同学习: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和老师解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理解难解词: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诗意:

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串讲: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形容他?(喜极而泣、唏嘘不已……)

c有感情地朗读。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词语积累:“喜欲狂”和“涕泪满衣裳”矛盾吗?可以用哪个词解释?(悲喜交加)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师补充: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d串讲: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e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串讲:在大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b“白日”每天都有,为何此诗要强调呢?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

c读出诗人的好心情。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见诗人语言精练。

b串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⑤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5.师引读,生齐读.

6.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背古诗。

(四)师引导生认识这首古诗结构、韵律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⑤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古诗教学设计15

一、整体感知。

课件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自读解惑。

(一)自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月落乌啼江枫霜满天

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选择板书。

如:惊叫的乌鸦满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远的钟声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如: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漂泊夜开始了。

月亮落下,满天寒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寒冷的画面,暗示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夜的寂静、凄凉。

江边的枫树、孤独的客船,隐约的古寺:显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凉。

引导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音乐渲染、感知意境。

师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的几棵枫树,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约可见的寒山寺……

学生在音乐中诵读。

师提问:读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该是如何度过的。

(从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

师:诗人张继怎么了,劳累了一天为什么不好好睡觉?他看看江枫,看看渔火,愁什么呢?你们猜一猜,他为什么而愁?

生:可能是他离家久了,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可能是他外出游玩,碰到不顺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闹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个人,很寂寞。

师:那么他是睡不着觉才听见钟声,还是钟声使他愁了?怎么理解“对”字?他面对的是什么?和他做伴的是这个“愁”字。究竟为什么呢?

课件播放补充资料,学生配乐轻声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么长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一边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睡眠》

待学生自由读之后,指一名读书较好的同学读这段资料。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最后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想表达什么?

生: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了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诗人本来感到孤独的心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当——当——”就好像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他越发孤独苦闷了。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就成了这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大家一起背诵!生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状元是谁已无关紧要,真正被我们记得的是张继以及这首闻名中外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暂且告别这位失意的人,离开枫桥。要知道,就在张继寂寞忧愁之时,有一个人早已兴奋地来到庐山脚下——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