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文案 > 报告 > 《生活,语文的课堂》报告

《生活,语文的课堂》报告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2.24W 次

  一.课题的提出

《生活,语文的课堂》报告

吕叔湘先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指出“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从大量的事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苦闷、彷徨无处不在。欣喜的是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新课程带给我们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感受。它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发掘学生创造性的价值。因此语文学科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而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课题的提出主要有一下目的:

1.语文生活化教学使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这一切都缘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

2.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的过程。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3.课堂展示变一统为多元。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用语文,发展智力

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课堂,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此课题,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事倍功半,在学校里受排挤的缺点,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找到一条适合寿县县情的语文教学之路。

  二 实施语文生活化的策略

1.综合课程资源。现实生活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充分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间的协同资源,综合利用知识技能去学语文、用语文,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设置了人文化语文课、艺术化语文课、科学化语文课、活动化浯文课、语文化生活课。这样资源共享,丰富了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同时为学生今后的综合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建立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录像、VCD、多媒体、网络等各种现代教育媒体,为语文的生活化提供有力的操作技术平台。巧用媒体,创设生活氛围。运用听觉媒体,再现生活事件中的声音,引发想象(如录制早晨起床、洗漱然后急急忙忙下楼的声音,让学生想象下面发生的事情);运用视觉媒体,定格学生生活中情趣性、感染性的情景,深入体验(如用数码相机摄下学生重阳节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的画面,联欢时吃饺子的热闹场面);运用视听觉媒体,立体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和学生现在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把生活搬进课堂

3.广用媒体,拓展学习渠道。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媒体手段,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我们组织学生观看《漫游地球》等录像片,帮助他们漫游世界各地,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丰富作文素材。我们还结合上电脑课,指导学生浏览从网上下载的各种读物及信息。“二中之声”广播电台一直正常广播,信息容量也不断扩大,我们每周组织学生出谋划策、积极投稿、认真收听、写听后感等;课间、节假日,我们精选一些旋律优美的轻音乐、节日歌曲以及优秀的少儿歌曲,用录音机或VCD放给学生听;二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家庭社区和媒体手段,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我们指导学生在家里有选择地看电视,主要的是一些优秀的综艺节目和爱国主义电视剧。我们还组织学生去看精彩的电影(如《红楼梦》《雷雨》《边城》),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相关背景资料。

4.自由谈天说地。为了拉近语文学习和生活空间的距离,我们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描述生活,评论生活,实话实说,自由表达。规定的基本内容有:生活事件、人物画库、生物写真、景物扫描、心灵感悟、品评书报、影视感观、焦点透视。教师当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向生活进军的引路人,学生的目光就被引向了生活,都来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5.口语交际训练。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敏锐地抓住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