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语文 > 《登鹳雀楼》古诗的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古诗的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7.16K 次

如教学《登鹳雀楼》时,一学生看图像后问:“《登鹳雀楼》是说诗人已经上了楼,而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说明登鹳雀楼应有三层,可图上为什么只画了两层?”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思路:“是图画错了?还是诗写错了?或者是图和诗都错了?还是……”学生都在静静地琢磨,教师思考后胸有成竹地点拨:“《登鹳雀楼》是表达诗人登楼时的想法,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又登一层的行为呢?”要处一点,学生若有所悟,有的说:“可能是一边上楼一边想,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这楼还不够高,不能看得更远。”有的说:“这是诗人的想法,‘欲’就是想的意思,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不是真的写诗人登了三层楼去看景色。”显然,此处的成功处理源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当头一棒”,或置之不理,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就瞬间即逝的生成信息作可持续探究。教师的设计一变,境界一开,思想一解放,学生的思维就可能峰回路转、千姿百态,让我们目不暇接。可见,开放思维是锤炼智慧的支点。

《登鹳雀楼》古诗的教学反思

  思考:

老师总是在担心,学生不懂得思考,于是就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学生的思考就是要踏着教师精心计划的轨迹前行,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学生变得不会、不敢、不愿思想,中规中矩,不敢旁逸斜出。我们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太窄小了,它只能窒息灵性与慧根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的`开阔性、灵敏性、独特性、深刻性,久而久之消失殆尽。要知道,在思想的探险中,墨守陈规者往往一无所获,在小径分叉的地方才可能有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花园。课堂惟有开放思维,才能生成新的思想!面对思维活跃、视界开放的学生的质疑,教师应把之视为锤炼教学智慧的佳机,力求在瞬间作出准确反映,或正面解答,或侧面启发,或反面扣问,或组织讨论,或解读文本,或提供资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