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其他 > 《比意义》评课稿(通用15篇)

《比意义》评课稿(通用15篇)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1.36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意义》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意义》评课稿(通用15篇)

《比意义》评课稿1

我个人认为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一、郑老师上得有效率。

这节课郑老师上得有效率体现在课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这节课的教学根据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是从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状态入手让学生列出用以表示这些状态的数学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师只用一个天平来演示,学生在台下看,然后再让学生列出式子来,显然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的。郑老师用课件的方式依次显示出好多钟天平的状态,让学生用相对应的数学式子来表示,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直观感受较强。再说电脑课件演示也比实物演示简洁、高效、参与面广。因此,这节课的课件使用切合教学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郑老师上得有效果

这节课上郑老师在巩固练习环节,主要有找方程、写方程、猜方程三个层层递进的练习内容,学生的对知识的巩固、内化层层深入,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从课堂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80%以上的学生通过了课堂练习。

三、郑老师应对课堂突发错误资源富有教学智慧

在引导学生根据天平不平衡状态写式子时,有个学生该用大于号的却用小于号,郑老师从保护学生的自尊的角度出发,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在回答时给我们指出了一种方向——可以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当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时,我明显看到这位学生没有因为一时的常识性的错误而被其他同学嘲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为他觉得虽然我错了但老师说我为大家指出了写式子的方向。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学生。

四、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学思考

1、能否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适当降低一些教学梯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即给学生一些垫脚石,让他们能通过跳一跳而摘得到。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看天平的状态,直接要求学生写出算式,结果许多学生感到茫然,甚至有点学生写出了与反应天平左右两边关系不关联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师能教师能这样引导:同学们,现在看看天平,左右两边怎么了?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应该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关系,请您列出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样引导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要根据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来列数学式子,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顺利地实现呢?

2、能否在教学的重点处、学生掌握新知的关节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呢?

教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看天平列式子——给式子分类——指出分类中的方程,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那么教师是不是应该在学生分类后,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它们叫做方程,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着剩下的式子反问学生:为什么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这样学生对方程的意义的建构就是自主实现的,我想方程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胜过教师把方程的意义说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比意义》评课稿2

本节课设计,努力凸显了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兴趣,注重体验。

课堂教学中创设“你能创造哪些分数”这一情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体验”。本课教学中的创造分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学生供给了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不再是机械地学习,有了更大的收获感,成就感,有利于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2、练习及时,便于巩固新知。

在教师讲解了单位“1”之后,“晒晒你的收获”让学生多所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避免了知识点的混淆,如:确定中把单位“1”分成若干分……,强调平均分,又如在自学了分数单位后,又练习了“我会填”,给表哥写信,无一不在对所学资料及时的进行总结、巩固。

3、提出问题,加厚知识

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引学生思考,带着学生的思路逐步加厚知识,如:在学生创造出分数24后,她问:其中一份是多少,2份呢?剩下的又是多少?又如:在用4个苹果,8个苹果写出分数14时,又提出:都是14,为什么大小不一呢?等等,这样经过不断的问,使学生的知识到达了加后、扩宽。

提议:区分量与率,在讲到“都是14,为什么大小不一?”时,不妨放慢脚步,找找那里的学问,当时学生说出是分的物体不一样,也就是我们说的单位“1”不一样,那从单位上区分呢?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是14,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也是14,对照一下,14是和分成的份数有关系,1个,2个是指具体的苹果,是和总体的苹果数量有关系。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5

听了朱老师《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第一感觉耳目一新,首先打破传统,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本课始终围绕创造分数,是怎样创造的?这个主题,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对单位"1"理解深刻,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感觉非常的自然,水到自然成。

传统上,先讲解分数的产生,然后理解单位“1”,这其中由先理解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到有许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最后归纳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而本课,朱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写分数,并且说一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表示四分之一。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条线段......明确了分数的意义,既可以说复习了旧知,又可以说是新课的开始。

新课开始,也是精彩之处,朱老师就用了素材9个圆,从这9个圆中,任选几个,表示出他们的四分之一。先同桌交流,怎样表示出四分之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然后是交流阶段,第一个学生找出4个圆,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老师问:一个圆是它的四分之一,3个圆是它的四分之三,合起来是多少?学生:是1.老师:是一个圆吗?分析得出这个单位1是指4个圆。开始突破重点。然后以后的几个学生交流,展现了不同个单位1.可以是8个圆,......学生逐渐在操作交流中,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理解到位深刻,更有的个别学生展现了自己的想法,分成36份,让大家明白三十六分之九和四分之一是相等的更是精彩,让我感到惊讶。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怎样的独到认识。

最后,老师用分奖品这个素材,既引发学生的兴趣,又深化了理解,拿出二分之一,再拿出二分之一,......最后利用古人的经验,深化有拓展了分数的意义。

《比意义》评课稿3

1、靳老师用课件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x=250。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2、比较100+X=250和2+7=9,都是等式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方程的含义。问题引领性强。

3、练习及时,认识方程后及时进行判断练习。形式多样,有集体练习,有独立练习。

4、看图列方程,靳老师鼓励学生:你能列几个?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建议:刚认识了方程时刻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几个方程。

《比意义》评课稿4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王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1、新知、旧知链接巧妙

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有知识出发,教师借助生活素材,如:你见过小数吗,举例子,把学生带到自己日常中发现的小数初步的感知,把学习内容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小数,体现数学的生活化。王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对应、包含等数学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这是对应思想的渗透”,1里面有几个0。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习“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牵引的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学生浓浓的探索味道;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科学合理,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究0。1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操作一张纸,代表1元钱,那么在纸上如何表示1角钱?学生已经知道1元=10角,自然会思考,1元要平均分成10角,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反之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用0。1表示,总结得出0。1表示十分之几。之后带领学生探究0。01,0。001的意义,始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找到学习的方法。

4、跟进练习及时到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每个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跟进几个练习,有模仿练习,有小的拓展,让学生分析思考,不仅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而且给学生新的启迪,便于更好的理解知识。

5、注重数学语言体系训练。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表达,并且在学生自己理解用自我方式标的基础上,逐步的规范表达的语言体系,在一定规范之后,便于学生思维的体现。

一点建议:教师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舍得让学生多体会,多思考,多表达,不要因为考虑知识推进的速度,忽略学生的思维变化的水平。总之,是一节值得大家研究思考的课例。

《比意义》评课稿5

温江涛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1、重视数学知识完整建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温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温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温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温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

温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从雅士利汽车实际和模型的长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温老师的练习设计多样,有层次,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设计,年龄和身高数据的出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非对应的两个量不能组成比例,使比例意义得到深化,使课堂显得的更丰满。是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

当然一堂课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认为有几点需要考虑与大家讨论:

1、复习环节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时间久了,学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数、分数的,方法多种,需要灵活运用,如小数除以小数除不尽时可以转化为分数计算求出比值,在判断是否成比例时,让学生说说比值是多少,怎么求的,既有利于准确判断是否成比例,又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铺垫。

2、最后一道习题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龄和身高不是相关联的量,那么其他组的两个量是对应的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数量,30:2表示每个箱子重多少。强化数量关系,这样比例的意义理解会更深刻,也为后面的正比例的学习“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础。

3、4、6、8、12组成比例是一个很好的开放题,汇报时学生说了4种,应该追问下去还有吗?其实有8种。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换位置后比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已经发生了变化。

《比意义》评课稿6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10

这次教研组活动以“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概念课的教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我认为“先学后导”是一个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动态过程,不单体现在课堂,也应体现在课外,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它的目标指向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陈瑞省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新型课堂的魅力,充分利用先学后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陈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首先,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课前整理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通过课前搜索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信心十足。陈老师在第一个学生发言后及时补充:“汇报时,尽量跟前一位同学不一样。”这样,避免了学生重复叙述,提高了课堂效率。陈老师在这一环节后,肯定了学生介绍的精彩,类型的多样,对于未出示的资料在课后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陈老师展现了不同的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陈老师从建构四分之三的意义中让学生用材料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然后再小组汇报,引出有5种东西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概括单位“1”,举例单位“1”。通过四分之三这个特例到其他分数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解中什么叫分数,然后和课本中的什么叫分数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陈瑞省老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扎实的数学教学功底让我们敬佩;他现手拈来的幽默,关键的导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开放的空间里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所有任务。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11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老师轻松的让学生知道了“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建议:这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这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可以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崔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7

在学校教坛新秀的评选过程时,沈老师来我们班上了一堂“倒数的认识”。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这节课上学生学得很开心,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前谈话时,沈老师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我和谁互为好朋友。这样轻松的谈话为本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知识的相互依存关系。

整堂课中,沈老师较多的地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来理解倒数的意义和学习倒数的正确表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新理念。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见解,并适时作好点评,很好地处理好扶和放之间的关系。

另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沈老师在整堂课上始终把学生的主意力吸引住,每个学生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看得出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想到自己的课堂上总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扯着嗓子也无济于事,经常令我生气。

整堂课上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沈老师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进行了讨论,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最后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这个结果的出现,远远比我扯着嗓子告诉他们,让学生能接受的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本节课是非常成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此为榜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比意义》评课稿8

朱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活动中,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适时点拨,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创造的分数时,教师也相机引导、启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节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朱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朱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紧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动手圈一圈,写出找到的分数。整个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朱老师注意以兴趣引路,通过情境创设,层层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适时安排讨论,议辩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老师的教学节奏紧凑,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简洁明了。 总的来说,这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新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比意义》评课稿9

听了余执教的《分数的意义》,给我总的感觉是设计简约,方法简单,语言简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选认知起点,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余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分苹果,说分数的活动。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既找准了起点,又调动了积极性、导入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缘于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二、重直观感知,动手操作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然而,分数毕竟是一种数,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常见,怎样让学生理解理解其意义。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余老师在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后,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1/4”,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同时引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的情况,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

《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余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为什么加上“1”。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余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紧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动手圈一圈,写出找到的分数。整个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先动手,再归纳,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三、精练习功能,成功转化

练习,不只是巩固,更要发展。传统教学的形式,是先传授,再巩固,练习沦为授课的附庸。而余老师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发展、建构新的知识。通过几道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一般性认识变得更为全面、丰富、深刻,推动着知识的螺旋上升。特别是考考你,猜猜有几根的练习,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困难,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从更高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分数。

总的来说,这堂课体现了理念新、做中学、练习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建议加大开放度把教师的精彩转化成学生的精彩。

《比意义》评课稿10

今天我们唐惠慧青年骨干教师分组对帮扶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我是在三十一小听课,对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的听课,两位教师分别给我们展示的是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性质。这次是我对王雪轩老师的课堂进行听课分析及一些想法。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教材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再次基础上,课前让学生进行复习。在课堂上通过练习题进行新知的教学,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在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小组探究,体现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通过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小数的意义。

从课堂的准备来看,老师和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每组学生都准备了米尺和尺子,还有各种纸张等。我们都对王老师都有非常大的期待,但是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只问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就再也没有利用好学生准备的教具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说的是利用米尺和面积图研究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感悟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可是王老师把教学的目标及内容进行了改编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而在整节课的教学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和知道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这个环节王老师处理非常好,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和折一折中让学生理解分成10分是,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取3分就是十分之三等,如果把这张纸分成100分,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百分之一等。如果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千分之一等。从老师的引导下和教师的板书我们都看到王老师教学处理非常好,让学生一目了然,容易理解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今天,我走进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看到王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音亲切,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及时客观的教学评价,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利用好准备的教学教具,使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好教学目标。因此,对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设计里应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教学情境图,使学生感受到图与形的结合,图与数的结合。

《比意义》评课稿11

通过对徐老师的示范课《比的意义》课堂观察,我认为:从学生反映来看该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能看懂课本,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先自学完全是可行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中,能与同学有效合作。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引导得法。课堂中老师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关注学生自学状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高、效果好。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建议:

1、本节课有7个知识点,建议学习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分两个部分进行,比的意义、比各部分名称、比的读法、比的写法、比值的意义、求比值的方法为一部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一部分。这样学生在汇报自学成果及提出问题时更具针对性。

2、开始上课时,徐老师问学生:“通过自学,你们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如果接下来老师板书课题,然后通过审“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奔课题,既节约时间,又突出学习内容。

提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准确性。如: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而学生通常说:比的前项是分数的分子,是除法中的被除数。

《比意义》评课稿12

听了陈老师《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我们六年级数学老师通过讨论,有以下几个优点:

1、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考虑周详,能熟练运用普通话教学,书写板工整、规范,教态自然,能熟练运用电脑、实物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

2、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面包价格),让学生发现商品价格等都是用小数表示。使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小数”。

3、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合作测量,探讨,讲算理,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重点、难点知识处理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演示和讲解,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观察,比较,操作,思考,讨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如果让学生多说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为主,则效果更好。

《比意义》评课稿13

从褚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褚老师围绕概念教学的核心,突出了三大亮点:

一、结合实例理解分数,归纳分数的意义

上课伊始,老师在简单介绍了分数的产生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用准备好的物品表示出1/4这个分数吗?学生先是自己摆出1/4,然后同桌互相说出含义,最后上台展示,有的拿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有的拿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在此环节中,老师并没有急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初步感知1/4这个分数的含义。问题设计的巧妙,处理的更是恰到好处。

二、充分利用交流合作与总结梳理,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质疑互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理解了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本环节中,褚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第一个问题:根据自己表示的1/4,看一下小组里每个人所表示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相同的地方是都平均分成了4份,不同的地方是有的一份里面是一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还有的是1/4个物体,那也就是说有得分的是一个物体,有得分的是一些物体。老师根据学生的发现适时归纳引导指出:一个物体、一种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看作单位“1”,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褚老师在揭示分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时问题设计的也非常巧妙:任意写一个分数,说出表示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归纳出:分数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母分之一。最后指出分数单位是有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

三、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

检验一堂课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做题掌握情况,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至关重要。褚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本人觉得是这节课的又一大亮点,练习分三个层次,首先是与概念有关的“知识应用”,然后是“闯关”学生连闯三关后是结合本班学生人数的“实践与探索”,三个练习版块环环相扣,促进了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把握。

褚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她对概念教学的用心研究,对课标教材的深刻解读,教学风格的朴实大气等等,但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精益求精,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仔细揣摩本课,我认为尚有三点需要商榷:

1、应该把话语权还给孩子,整节课该学生做的事、学生说的话老师包办的有点多,这样违背了我们自主课堂的核心理念,希望老师在今后上课时一定要管住自己,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一定不要代替。

2、时间安排上再合理一些。本节课的巩固练习设计的非常好,但由于时间过紧,致使处理得稍嫌仓促。

3、课堂评价要及时到位。这节课无论是小组内的评价,还是对各个小组的评价都体现的不够充分,希望今后能够注意。

《比意义》评课稿14

教者能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站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学习活动。教者带着学生复习了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个数之间的两种关系,这时再这样引导,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内在需要。“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易于接受和理解新知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者选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学习的兴趣很浓厚。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教者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这样的设计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教者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另外,教者对教材把握比较到位,在这部分内容中,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教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

《比意义》评课稿15

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采用了平台互动课型进行授课,先后搭建了两个多向度的合作平台进行教学:第一个平台是前置性平台,让孩子利用课下合作完成对整单元总体知识的回顾,完成了学习卡,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第二个平台即引导学生针对自习喜欢的某一部分知识进行再次整理,使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就本节课来说,我认为优点有: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二、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