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历史 > 古代历史皇帝故事分享

古代历史皇帝故事分享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5.02K 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位皇帝,大家知道哪些皇帝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古代历史皇帝故事分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相信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代历史皇帝故事分享

  桓玄的轶事典故【1】

据说桓玄出生时,有光照亮房间,占卜者都感到奇异,故得桓玄小名灵宝。

《异苑》则记载说桓玄出生时光芒满室,有个善于占卜的人说:“此儿生有奇耀,宜目为天人。”并取名为“神灵宝”。桓温嫌他取的名字有三字,便减去“神”一字,名曰“灵宝”。

史学家周一良认为,桓玄的名字有“道”、“灵宝”等字眼,是桓氏其信奉天师道的标志。

忿而杀鹅

桓玄小时,与一众堂兄弟斗鹅,但桓玄的鹅总是不及堂兄弟强,十分不忿。于是有一晚到鹅栏杀死了堂兄弟们的鹅。天亮后家人都惊骇不已,以为发生了怪事,向桓冲报告。桓冲心知是桓玄作的,一问,果然如此。

地不能载

桓玄称帝后入宫,坐上床上,突然床破烂了,众人见此皆失色,殷仲文奉承说:“陛下您圣德深厚,大地也不能承受了。”这话令桓玄十分高兴。

下笔成章

桓玄擅写文章,可从其事迹中看到。王恭死后,桓玄曾登江陵城南楼,说:“我现在想为王孝伯作悼词。”吟啸良久后就下笔,很快就写好了。

桓玄消灭殷仲堪、杨?缙诤螅?V荽淌犯?⒔?荽淌犯?⒑蠼???⑵咧荻级礁?⒛峡す??岳春兀?甯霭骐挂煌??耄?感??嬷潦辜创穑?悦蓝?烧拢?⒉蝗嘣印?/p>

喜好装饰

桓玄喜好装饰和书画,在击败司马元显后,桓玄迁镇姑孰,就大筑城内官府,建筑物和假山水池等都十分壮丽。另又曾以轻舟载着他的书画、服饰和玩物,有人因而劝谏他,桓玄竟说这些东西应该随身,而且称当时兵凶战危,若发生问题就可以很快运走。众人听后都笑他。

不设寒具

桓玄喜欢收藏书画,也特别珍惜书画。每当有客人来访时,他就出示自己收藏的书画给他们炫耀。有客人吃了桓玄招待他们的寒具后,没洗手就触摸这些书画,使书画沾了油汁。桓玄很不高兴,此后会客再也不设寒具。后人遂以“桓玄寒具油”的典故代指观赏书画。

好为己功

桓玄因刘裕讨伐而西走江陵时,就于道上作《起居注》,内容都是他抵抗刘裕义军的事,自称自己指挥各军,算无遗策,只因诸将违反其节度才兵败,是非战之罪。由于桓玄专心写《起居注》,所以都没闲暇时间和群下商议对策。写成后桓玄就将《起居注》宣示远近。

尊不及祖

桓玄尊崇其父桓温,故在篡位称帝后就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太庙都只供奉他,却没有追尊祖父桓彝或以上的祖宗。

故及至桓玄遭受刘裕义军来势汹汹的进攻时,曹靖之称其令晋室神主流离飘泊以及追尊不及祖父触怒神明,令桓玄很是恐惧忿怨。

史学家田余庆考证认为,桓玄的祖上很可能就是三国时被司马懿诛三族的桓范,其漏网之子孙桓楷、桓颢等到风头过后,才出仕晋朝,“桓玄代晋之后,亦不愿揭示桓氏家族历史的真象,仍然讳莫如深”,所以才尊不及祖。

王朝谶言

据说,元兴年间衡阳有母鸡变成雄鸡,八十日后鸡冠却萎缩了。后来桓玄建立楚国,衡阳郡亦在十郡以内,而自桓玄即位至败走建康,也大约是八十日。当时亦有童谣:“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后年斩诸桓。”郎君即司马元显,司马元显于元兴元年(402年)被杀,桓氏则于元兴三年(404年)因桓玄败死而遭诛杀。

  比桓玄还独到的东晋女人【2】

却说刘裕射杀大蛇之后,便去投军。因为作战勇敢,不久深受重要,曾参与剿灭会稽贼孙恩的,杀的孙恩丢盔弃甲,逃奔大海。只是刘裕一走,敌人仍然横行无忌,无奈只好再度调刘裕御敌。不久,因因功升任下邳太守。此时刘裕的上司因为不喜欢晋安帝委派的大都督司马元显,而倒戈归降桓玄。因因而本来就半壁的江山此时更加岌岌可危。桓玄乃桓温的后人,夙有不臣之心,今见自己大权在握,于是宣布废掉晋朝皇帝,该改国号为楚,当时朝廷旧人怕桓玄势大,敢怒不敢言。刘裕此时官职甚微,且寄人篱下,无无有兵士,也只得静思对策。

桓玄一见刘裕,格外欢喜,并且对司徒王谧说:刘裕风骨不同寻常,确是当今英雄。王谧乘机献媚道:刘裕天下国士,既然匡扶新君,可见陛下得天地之灵气,既是如此,不如封以高官,让他死心塌地。桓玄大喜,自此对刘裕格外厚爱,或者宴饮之际,必定让刘裕前去作陪,殷勤款待,赏赐丰厚。

且说刘裕的妻子本是晋朝尚书令刘耽的女儿,小时候读书破万卷,很有才思。平时喜欢鉴赏人,常在帷帐后窥视桓玄手下的大臣,见一个一个都不如桓玄,知道桓玄可能江山稳固,心中大喜。可是一看到刘裕,这女子居然大惊失色,见刘裕仪表堂堂,相貌不俗,知道此人必不久居于人下,于是对夫君道:陛下,刘寄奴龙行虎步,气度不凡,妾身以为在朝诸公,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这样的人,胸有城府,腹有良谋,岂能为我所用,不如斩首以绝后患。

桓玄一见夫人如此说,感慨道:夫人所见极是,只是目前用人之际,我觉得刘裕既然如此优秀,我一定受落在自己门下,让他为我所用。夫人忙制止,说:刘寄奴心胸远大,智谋高深,不是夫君能压制住的,不如趁早杀死他。桓玄感慨道:我正想凭借这个人的力量,扫荡四海,削平群雄,安肯无罪杀死英雄豪杰,让天下将士寒心。夫人道:可能既该陛下削平了群雄,刘裕早已成了气候。桓玄不听,仍旧让刘裕镇守下邳,夫人痛苦的说:刘裕一走,看来我等死无葬身之处。可惜桓玄,自以为阅人无数,能够看清楚自己周围这些人,又错误的以为某些人是钱财可以收买的,便对夫人的话语置若罔闻,哪知道会有功败垂成的下场。

那刘裕到了下邳,果然和一些英雄豪杰约好共同起兵讨伐桓玄,刘裕指挥若定,大晋官员纷纷齐聚刘裕旗下,桓玄本来就对刘裕有所畏惧,此时一见自然更是担心,虽然手里握有小皇帝,仍然是惊慌失措,一路逃亡,后来死于乱军之手,此时方知道夫人的话看起来是对的,但是此时后悔已晚,而他的夫人也命丧于此,让人叹惋。

汉光武帝刘秀的早年经历

刘秀属西汉皇族,文史典籍有翔实记载。《东观汉记·帝纪一》说:“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孙,承文景之统。”《后汉书·光武帝纪》说:“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刘秀既然是汉高祖、文帝、景帝之后,又是怎么与枣阳渊源至深呢?《后汉书》作了解释,“……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阳之白水乡,犹以舂陵为国名,遂与从弟钜鹿都尉回及其宗族往家焉。”由此可见,刘秀家族在其祖父一代已来到白水乡。据有关部门考证,西汉末年,枣阳版图内设有四县,即北有湖阳县,西北有棘阳县,东有复阳县,西南有蔡阳县。关于白水乡的方位,《水经注》记载:“光武帝旧宅在城东南40里即白水村,又曰皇村。”李贤为《后汉书》作注道:“光武旧宅在今枣阳县东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明朝正德二年,河南道御史袁仕和山西道御史李帮用立皇村寺碑,碑文中称“皇村在枣阳东南四十里,圣龙襟其左,响水潭在其右,群山在其前,白水带其后。”据此方位看,舂陵白水乡即在今枣阳市吴店镇。

据史料记载,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他父亲刘钦时任济阳县令。刘秀出生的时代是一个矛盾丛生、动荡不安的时代,9岁时,父亲去世,刘秀兄妹成了孤儿,生活无着,只好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抚养。“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在枣阳白水村,刘秀生活了近20年。在那里,他同族人、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亲相助,“乐施爱人”,“勤于稼穑”;他还善于经营,每年夏、秋大忙以后,他便利用农闲时间,赶着毛驴把谷物等农产品运往新野、南阳销售,增加收益。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到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求学,进入太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专门攻读《尚书》。但他绝不固守一经,而是通览博学

在天下未平、战事频起的时代,他也力争做到一有空闲便学习和研讨儒经文艺,“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在长安,他大大开扩了眼界,也磨炼了心智,他非常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县为同舍生解说。”(《东观汉记》)。勤学好思,广泛接触社会,使刘秀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后来因家境困难,刘秀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到枣阳,过着他熟悉的耕读生活。

  刘秀是怎么击溃百万大军的【3】

昆阳之战,号称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昆阳之战确实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但以“弱”胜“强”的真相,却是令人匪夷所思。

为镇压民变主力,当时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为帅,倾其天下精锐,合兵43万,号称百万,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小城昆阳。城中困守的汉军,兵力不过数千,刘秀还被迫出城求援。而留守的头目王凤等人更是主动向莽军乞降,在遭到拒绝后,个个惶惶不可终日。

战前态势,总兵力50比1,一个是志在必得,一个是惊弓之鸟,似乎不战而高下立判。

大战之时,刘秀从城外带来的兵力不过区区3000人,城中则是一帮缩头乌龟。这样,作战双方的态势是:总兵力100比1,一方是以逸待劳,一方是惊疑不定,似乎不战而成败立知。

但历史的编剧能力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或许是优越感太强烈了,或许是对汉军的过度仇恨化为了蔑视,王邑、王寻这两位三公级的人物,竟然选择了几乎就是江湖上单挑的做法:

在发现刘秀的部队后,两人仅仅是带了万把人出来——巡视。以新莽特有的一贯派头,估计这也就是个大型仪仗队的架势,简单说,二王所带的,并非正式的作战部队。

兵法云“受降如临敌”——接受投降都要象两军对阵如临大敌一样,而这两位将军却临敌如逛街,在战场上带一群围观者出来看热闹,其结果可想而知。

而没有最要命还有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下了道死命令:“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其余将士只许看、不许动。因此在整个战役(如果这也能称之为战役的话)过程中,新莽的百万大军既不敢、也无法出击——因为将军有令、因为根本就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结果就是那百万大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主帅被斩杀,然后“哄”地一声作鸟兽散。史载“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再加上天公作美,突然之间狂风暴雨、惊雷震天、飞沙走石、江河暴涨……

结果就是那百万大军,奔逃一停、踩死一停、淹死一停、杀死一停——总之是彻底消停了!

昆阳之战,是由不明真相的两个人发动的:他们都看不到敌人的强大和己方的弱小,他们都在打一场别无选择的战争,他们都输不起。

最终,走投无路的战胜了势在必得的。是之谓“以弱胜强”。

  刘邦剪除异姓王唯有一人安然无恙【4】

打天下和坐江山,是两码事。创业的时候,为君者需要部下卖命,故有求必应,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还说得过去;守业的时候,为君者把天下看成了自家的,外人成了潜存的隐患,能杀就杀,能除就除。刘邦就是个例子。

称帝前,刘邦陆续分封了几个异姓王;称帝后,刘邦重新敲定和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齐王韩信、韩王韩信(韩王信)、燕王臧荼、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准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其中,张耳于刘邦称帝当年去世,由其子张敖继任赵王。那么,这八位异姓王结局如何呢?

韩信功高震主,先被贬为淮阴侯,后被设计杀害;韩王韩信遭到猜忌,投降匈奴;彭越、英布、臧荼因谋反被杀掉;张敖受牵连入狱,后被降为列侯;卢绾叛乱,身死匈奴。八个异姓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因主动上交封地、,且有意提前隐退,故没有引起刘邦的猜忌。刘邦称“长沙王忠”,给予了高度信任。

公元前201年秋,吴芮寿终正寝。此后,儿孙袭位,长沙国共存在了五世。对于吴芮能得以善终且存国较久,《汉书》称“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

吴芮死后,葬于长沙城北,长埋地下,但他的传奇在四百余年后仍在上演。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鏖战,掘墓现象也非常突出。据班固《后汉书》、郭颁《魏晋世语》以及《太平御览》等史料记载,曹魏黄初末年(226年),东吴攻占长沙,有人挖开了吴芮的坟墓,取其棺木为孙权的父亲孙坚立庙。

坟墓打开后,出现惊人一幕,“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就像刚死了一样,虽历经四百余年,仍栩栩如生,让在场所有人惊叹不已,印象深刻。四十年后,一个当年曾参与发掘吴芮墓的老者在安徽寿春遇到一个人,顿时惊呆了,因为此人与吴芮长得一模一样,像是吴芮“复活”,只是个头比吴芮稍稍矮了一点。

老者拉住此人,说你跟长沙王吴芮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你们是什么关系?此人回答,他叫吴纲,是吴芮的后裔,吴芮是他十六世先祖。老者把当年发掘吴芮墓之事说给吴纲,吴纲一听,连忙问是否重新安葬吴芮,老者说当时就安置好了,吴纲这才放心。人的遗传基因究竟有多强大?吴芮就是个实例。

  秦始皇为何要铸造十二铜人【5】

秦始皇为一了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立于咸阳。

据《三辅黄图》载:“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销锋镝以为盎人十二,立于宫门”。又据史书记载,铜人背后铭刻着李斯篆、蒙恬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样。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

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这12个铜人呢?这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有一天,秦始皇梦中遇到天象大变、昏暗元光,且鬼神作怪,遂惊恐不已,在万般元奈之际,有一道人前来指点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秦始皇梦醒后,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缴集中于咸阳,铸成十二铜人。有的学者指出,秦始皇一生极信方士道人之言,再联系开国不久的担忧心情,此说是可信的。

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而要坐稳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收缴和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各种兵器。关十这一点,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观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种杂耍,正在兴高彩烈之时,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执刀剑干戈的'武士上场表演。秦始皇见了,元疑触动了心病,于是日思夜想,寝食难安。这时候,正逢临挑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了12个巨人,当地还盛传着一首童谣说:“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听后,正中下怀,情绪为之一振。于是便假托征兆,借助天意,下令收缴民间所有的兵器,集中于咸阳,铸成了12个铜人。应该说,秦始皇收兵器造铜人,完全是出于政治上安定的考虑。至于假传天意,只是使之合法化的一种策略,这是不少统治者所惯用的伎俩。

今人已见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它们究竟去了哪里,目前,人们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1.有人认为,楚霸玉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这12个铜人也一起烧毁了。此说史元明载,赞同者甚少。

2.有学者指出,这12个铜人毁于董卓、荷坚之手。东汉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长安,便将其中的10个铜人销毁、铸成铜钱,剩下的两个被他迁到长安城清门里。至三国时,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往洛阳。当工匠运到溺城时,由于铜人太重难以搬动而终止了运行。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铜人运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荷坚统一北方后,再从螂城将这两个铜人运回长安销毁。至此,前后经历了约600年的铜人全部都销毁了。

3.另有一种说法是,这12个铜人并未被毁掉。由于12个铜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铜人和其它精美的物品一起被当作随葬品而葬于陵墓之中。

  胡亥的最后结局【6】

秦朝短命的直接原因是胡亥的残暴。他的残暴,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秦始皇称帝后的第一件事是改自己的尊称为“皇帝”,以显示他的尊贵。与此称鲜明对比的是,秦二世上台后欲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极度享乐,而落实的却是大屠杀,自毁长城。这在后世成了利用不轨手段登上帝位的“必修课”。

冤杀蒙恬兄弟。被赵高公报私仇的蒙恬兄弟父祖三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因为扶苏已死,开始胡亥还想放了蒙恬,不料赵高怕以后蒙恬,马上阻止了:“以前先帝曾经想立贤明的陛下为太子,是蒙毅阻止了,他是不忠不义的人,以我之见,不如杀了他们。”赵高是个戳烂天不补的人,反正天下都是胡亥的,与他何干?

鬼迷心窍的二世不听兄子子婴之言,把代秦始皇祈祷山川才回来的蒙毅囚禁在代,更改法律,按图索骥,故意赐死。蒙毅在指责了胡亥滥杀无辜之后被杀。胡亥又遣使者到阳周连坐蒙恬,蒙恬说:“我家积功信于秦三世了。今我带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背叛。但是我守义不反,不敢辱先人之教,也是不忘先帝。”使者不敢转达,蒙恬喟然叹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无奈之下吞药自杀了。

手足相残。本来胡亥琢磨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极尽耳目之娱的,被赵高所劝杀了蒙恬兄弟,就准备转移方向收手了。才二十多岁的小青年,充满对女性的好奇,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他似乎立志要阅尽人间春色,说:“人居于世间,就像白驹过隙。我既然已君临天下了,欲极尽耳目之所好,穷尽心志之所乐,而且还想长有天下,终我一生,这个要求可以达到吗?”这种玩物丧志的颓废之语,如果是李斯或许会用周幽王和褒姒的故事劝谏。可偏偏胡亥所问的是“诲淫诲盗”的老师赵高,而赵高正唯恐天下不乱,懵懵懂懂的胡亥去问他,恰是正中下怀。

赵高极力称赞胡亥的想法是贤主之所能达到,而昏君所不能达到的,还出了个阴毒的主意,就是杀尽诸兄弟后,才可以高枕无忧地享乐。赵高以三寸不烂之舌轻易将胡亥说动,于是胡亥在赵高的帮助下更改法律,故意让群臣、诸公子犯罪,一旦有罪,就让赵高治罪。胡亥分两批杀了所有的兄弟姐妹,第一次把十二个哥哥砍头于咸阳的集市,十个公主在杜县被剁成肉块,相连坐者不可胜数;第二次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刑场惨不忍睹。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

横征暴敛。二世的残暴,还表现在重敛赋税、大兴徭役、挥霍无度上。这是沿袭秦始皇的做法,当时修建秦始皇陵的征夫多达70万,胡亥出巡归来,在基本完工后,却不体恤百姓之苦,接着又为了满足自己的声色之娱,又大发徭役继续阿房宫和直道、驰道(古代的高速公路)的修建,同时还派兵征讨四夷,以显示自己的指挥才能就像秦始皇一样高。他选了五万个精壮的士兵驻守咸阳,并让他们学习骑马射箭,以供自己打猎之需。这时,聚集在咸阳的人数太多,粮食无法满足所需,胡亥不想影响自己的挥霍,就下令周围的郡县向咸阳运送粮草,而这些应付差使的人员,不但没有公款吃喝,还得自己负担干粮,也不许取用咸阳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刘邦当“威风凛凛”的亭长,曾经送征夫到咸阳,县里的小小官员们都要凑份子钱给他路上用,萧何总是多给一倍;没有这些钱,恐怕刘邦就要在路上讨饭了)。

秦朝的徭役极其繁重,而且还有人头税等名目繁多的苛税,仅田赋就“收泰(大)半之赋”,此外还有征收饲草三石、禾杆二石等实物的附加税;成年农民一生要服兵役一年,应役的期限也很长,从17岁到60岁,这叫“正卒”;还要戍边一年,称为“戍卒”;每年还要为郡县服劳役一月。其他的各种临时苛捐杂税也是不计其数,穷于应付。而这些徭役一旦失期,就会被处死,百姓叫苦连天。

  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四大原因【7】

秦始皇给自己定下工作量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均立后。立后制与储君制相互表里,是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的秦国在秦孝公(前四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便已制度化,后来各种国家制度日臻完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明确规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但是秦始皇自己却终生没有立皇后,他也是立后制形成以来唯一没有立皇后的皇帝,以致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而没有皇后墓,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到二十二岁亲政,中间有九年的太平天子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三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九年都未立后。二十二岁到三十九岁的十七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尽管国事繁忙,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三十九岁到五十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朝虽短,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皇后,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愿意,更非其母亲不操心,也非大臣不尽职。

秦始皇在长达三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立皇后,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究竟是什么决定性的原因使得他坚持不立后,史料中并未记载,我们今天也只能够凭借当时的点滴资料和想像进行猜测了。归结起来,大概有四方面的影响,促使秦始皇不立皇后。

四原因促使秦始皇不立后

其一,最有可能也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当是其母的行为给他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和心理扭曲。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失检,先是做投机商人吕不韦的小妾,怀孕两个月(多数人认为怀的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后,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继位后称庄襄王,庄襄王死后,身为太后的她仍经常与吕不韦重温旧情。后来她又与缪?彼酵ǎ?⑸?铝礁龆?印D盖椎氖Ъ煨形?钋厥蓟誓招叱膳??薜刈匀荩?顾?睦硌挂郑?愿癖涞眉??丛印?/p>

因母亲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一直伴随着秦始皇,而且由对母亲的怨愤,发展和泛化成对一切女人的仇视,造成他后来在婚姻上的偏执。用今天的话来讲,秦始皇已经陷入病态,需要去做心理健康咨询了。所以说,由母亲的行为而形成的心理伤害和心理扭曲,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重要因素。

其二,秦始皇是第一个将中国基本统一的帝王,站在后代人的立场上肯定和赞赏其历史功绩就不必说了,秦始皇当时也很自命不凡,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贤——三皇五帝,对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高到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左看右看,后宫佳丽中竟没有一个人能符合他的标准。

其三,由于身世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了秦始皇从小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面心气极高,他连年征战,横扫六国,抚定四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另一方面他可能担心立了皇后会对他有所掣肘,妨碍他实现远大的理想。试想一个因对家庭不满而将全部精力都转移到政治理想上去的人,理想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而为了实现理想,牺牲一些个人俗念又有什么舍不得呢?

其四,众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对方术、炼丹术等情有独钟。秦始皇曾四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三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老之药,还派徐福率领三千名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这种对长生不老梦想的浓厚兴趣和孜孜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对其他事情的兴趣,结果之一便是导致了立后这一大事却被置之脑后。

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倒是省了许多沉湎于后宫的时间以及麻烦。他每天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除了埋头工作以转移注意力外,秦始皇还大造宫殿楼榭,并经常四处驾车游玩,巡视六国故地,再不就是暴施天下,“焚书坑儒”,赭衣满道,黑狱丛冤。

有一件事情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秦始皇不立皇后的真实缘由。秦始皇对统一六国后收人后宫的众多佳丽非常鄙视,但对守贞重节的女子却赞赏有加。据说有一个年轻寡妇名清,她数年如一日遵守妇节,秦始皇曾赐令她“旁座”,与自己平起平坐,而秦时就连当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站着,少有赐座之事。秦始皇还为这名寡妇修筑了一座“怀清台”,以彰扬其事迹。至今蜀中有一山名贞女山,便是该寡妇曾经寡居的地方。

晋恭帝司马德文简介

司马德文(386年—421年),字德文,即晋恭帝,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弟,母为淑媛陈归女。司马德文初封琅邪王,之后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官职。晋安帝被桓玄所废时,司马德文与晋安帝都居于浔阳;桓玄败死后被迁至江陵。元熙元年(419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年号元熙。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废为零陵王,同年九月,刘裕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36岁,死后葬于冲平陵。

  晋恭帝司马德文简介【8】

早年经历

太元十一年(386年),司马德文出生,母为淑媛陈归女(晋安帝即位后,尊为德皇太后)。司马德文初封琅邪王,之后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官职。元兴初年,迁任车骑大将军。

隆安二年(398年),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对尚书左仆射王国宝等不满而领兵反,司马德文不得不杀王国宝来平息这场风波。

隆安三年(399年),王恭、庾楷协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再反,叛军一直攻到建康附近才被抵御,王恭被杀。与此同时,在浙江、江苏一带孙恩的叛军也声势浩大。

隆安四年(400年),孙恩攻会稽,隆安五年(401年)攻浃口、临海、广陵,晋军多次战败。隆安六年(402年)孙恩直接威胁建康,建康被封锁,城内饥荒。桓楚永始元年(403年),司马德文亲征桓玄,司马德文数次战败。桓玄自封为丞相、太尉。同年孙恩为临海太守辛景所败,自杀身亡。桓楚天康元年(404年)一月二十九日,桓玄杀司马道子,从此成为东晋的主宰者。他于同年秋又自号楚王、大将军。并进封司马德文为太宰,加兖冕之服,绿?绶。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桓玄篡位,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贬晋安帝为平固王,司马德文也被贬为石阳县公。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一月十九日,司马德文与晋安帝都被逐出建康,居于浔阳。

权臣当政

义熙元年(405年)三月二十四日,刘裕举兵攻桓玄,桓玄大败。桓玄挟晋安帝和司马德文逃往江陵。六月十九日,桓玄被杀,晋安帝为皇帝,复封司马德文为琅邪王,又加封为徐州刺史、大司马、司徒[4]。但好景不长,六月二十六日桓玄的将军桓振又攻陷江陵,晋安帝司马德宗被俘。

义熙二年(406年)三月二日,晋安帝司马德宗才再脱叛军之手。桓玄的叛变终于摧毁了东晋的皇权,刘裕成为东晋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南朝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义熙八年(412年)开始,刘裕在朝中独掌大权,排挤和迫害与他不和的大臣,矫晋安帝诏以令外地刺史。刘裕当政之后,司马德文知道刘裕有篡位与杀害晋安帝的企图,而且晋安帝本人不辨饥寒,司马德文便随侍于晋安帝左右;后来司马德文生病,出搬到宫外居住。

义熙十五年(419年)一月二十八日,刘裕派王韶之杀害晋安帝。刘裕本人有意自称皇帝,但由于图谶所言“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于是刘裕为符合图谶所言,便于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熙。

禅位去世

元熙二年六月壬戌(420年7月5日),刘裕见时机成熟,命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逼迫司马德文誊抄。司马德文欣然接受,执笔抄写诏书,并对左右说:“桓玄篡位时,晋室已经失去天下了,因为有刘公(刘裕),才延长了将近二十年的国祚。今天做这件事,是心甘情愿的。”两天后,司马德文退居到琅邪王府,百官向晋帝告别,东晋至此灭亡。

刘裕登位后,降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把他迁到秣陵,正朔、车驾、衣服等都依晋朝规格,由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看管。

司马德文皇后的兄长褚秀之、褚淡之,原封为晋朝的太常卿和侍中。这时见皇帝、皇后落难,他们就背主求荣,甘当刘裕的走狗,协助监视帝后。褚皇后生下一个儿子,褚秀之兄弟遵照刘裕命令,将男婴害死。刘裕也想暗害司马德文,司马德文因而日夜惊恐,整天和褚皇后共处一室,一切饮食也都由褚皇后亲自动手,使刘裕一时无法下手。

永初二年(421年)九月,刘裕命令琅琊侍中张伟携毒酒一瓶,前去秣陵鸩杀司马德文。张伟不忍谋害故主,回去又难以交代,就叹道:"要毒杀主君去让自己活下去,不如死了!"竟在路上喝下毒酒自尽。刘裕闻讯大怒。于十一月十日派褚淡之假意去探望褚皇后,命令自己的亲兵暗暗跟在后面。褚皇后听到兄长来了,出外相见。亲兵乘机越墙进入司马德文室内,将毒酒放在他面前,逼他快饮。司马德文摇头拒绝说:“佛教教义中说,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将他挟上床去,用被子蒙住他脸面,用力扼死,然后跳墙而去。司马德文被杀后,[8]谥号恭皇帝,十一月辛亥(12月16日),葬于冲平陵,刘裕带领文武百官亲临送葬。

家世

曾祖父:晋元帝司马睿

曾祖母:简文宣太后郑阿春

祖父:晋简文帝司马昱

祖母:孝武文太后李陵容

父亲:晋孝武帝司马曜

母亲:德皇太后陈归女

哥哥:晋安帝司马德宗

妻子

恭思皇后褚灵媛,义兴太守褚爽之女,初为琅邪王妃,晋恭帝即位后立为皇后,生海盐公主司马茂英和富阳公主。晋恭帝禅位于刘裕后,晋恭帝被降为零陵王,褚灵媛为零陵王妃。

女儿

司马茂英,恭思皇后褚灵媛所生,初封海盐公主,嫁宋少帝刘义符,为太子妃,少帝即位立为皇后。少帝被废后降为营阳王妃。后宋文帝以刘朗为南丰王,出继少帝后嗣,又为南丰王太妃。

富阳公主,恭思皇后褚灵媛所生,司马茂英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