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文案 > 文化 > 文化传承作文(精选7篇)

文化传承作文(精选7篇)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3.12W 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传承作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传承作文(精选7篇)
  文化传承作文1

近日看到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位厨师身上写着,寒假培训的资料,旁边是一幅传统文化的锅,被架在火上,另一边是两个人捧着热汤在品尝,

这幅画面,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美德。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经拥有五千年的竹文化历程,经历了历史的长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最后到达线的时候,中国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象征,在历史中漫长的过程中不断被洗涤从最初的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到现在的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哪一个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赞美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数不胜数,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们生活的质朴安宁和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写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悠闲安详的喜爱,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建筑也无不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一个建筑的独特风格都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建筑才被称作凝固的艺术,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翘起一层一层,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大而且宽,这不正是体现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终极全,的特点吗?可见一个小的艺术中都蕴含着那么大的声音,足以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集会,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一直延续下去,不能让这些文化在我们的手中销声匿迹,国家在不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政府也应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绵延不绝。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去弘扬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动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国更加强大,祖国更加美好。

  文化传承作文2

武士道是幕府的产物,体现出勤恳忠诚,言必诚信,行必忠正;绅士是贵族的产物,体现出礼仪风度,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也;君子是儒家的产物,体现出胸怀天下,三尺青峰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精神,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最终都趋向于自我崇尚的完美,文化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品格是相通的,都是优秀文化的产物,民族能够回望多久历史,就能收获多少的果实。

这些不同的优秀品格,赋予人类生存美学的不同内涵。

民族精神,文化品格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赖以教育——教育的种子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生命力量。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四大名著之所以薪火相传,家喻户晓,生于笔耕不辍的伟大作家,也在于孜孜不倦的文化传承人,读脂砚斋“红楼”如呷一杯信茗;读毛宗岗的“三国”如见江水滔滔;读金圣叹的“水浒”如观天罡地煞读李卓吾的“西游”如游天上人间。教育对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为学子们指明道路。教育开化人类,使无知的人们走向文明。天上云彩旁的繁星,无一相同,才铺汇成璀璨耀眼的银河;海中珊瑚处的游鱼,各有特色,才展现出灵动的海底世界;人间盛开的花朵,百花齐放,才勾勒成色彩斑斓的画卷。就如同伟大的教育学者陶行知所说:教育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育并非是简单地向孩子们灌输书本知识,而是对孩子独立人格,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吸收有益的知识,学习必要的技能,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每个民族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

作为中国人,我们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之道明允笃诚。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正是生生不息的教育,使文化得以传承,又是教育的不同,使民族传承的文化得以不同。

  文化传承作文3

今天是天一校园艺术节,学校组织我们少年部观看了一场由着名锡剧演员特意为我们展现的锡剧表演。

演员们共表演了《珍珠塔》、《双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会》、《双玉蝉》和《赠蝉》等锡剧中的经典传统曲目选段。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歌舞,有形体,有对唱,有单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断的表演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锡剧顾名思义,就跟无锡有着不解之缘。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却都是第一次欣赏锡剧。因此我们全程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竖起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

主持人告诉我们,锡剧是无锡的传统戏种,距今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它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深受无锡人民的喜爱。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现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剧的角色和京剧一般,分生、旦、净、末、丑,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现得较多。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锡剧基础普及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台上抒情优美、悦耳动听的音乐,演员们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向平时对传统戏剧毫无接触的同学们展示了传统艺术别样的美。此次活动,使得锡剧走进了同学们心里,让锡剧更具象的传播,让锡剧这个地方戏有了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的观众。

一台表演,一堂戏曲,看似与学校课堂无关,但却实实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课堂中。这台节目不仅让我饱了眼福,更让我长了见识。锡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让它能永远地传承下去。然而,现在我们小一辈对锡剧却知之甚少。这一方面因为包括锡剧在内的戏剧那慢悠悠的唱腔与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曲目缺乏时代感,感觉离我们生长的年代太久远了,多听两遍估计就会使人兴味索然。更达不到百听不厌的地步。

因此锡剧要想作为中国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锡剧这一传统地方剧种只有在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固本纳新、与时俱进,才能长远发展下去,为人们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这些包括锡剧在内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拥有更广阔的前景。而不是只能作为一个个冰冷的名词被列在文化遗产名录中。希望我们的后人也同样有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眼福。

  文化传承作文4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存的活力。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古人对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动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不怎么尊重。在20世纪中后期,文化革命使得中国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缺陷,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被保留了。然而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呢?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呢?恰恰相反,我们到处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爱惜和保护。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宫殿,都被保存其原物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和历史文化。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在世间消失。因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做的。

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在特定场合不应目中无人地放肆,要让文明的言行举止成为生活的常态。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文化传承作文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生命。美国总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传承没有了,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传承。比如我们天台,传统的小吃有饺饼筒、糊啦?。更加地道的是天台话,天台话从小听到大,不学自然会,乡下就更加讲究了。有这样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贺知章写出的乡情乡音。他二十几岁离家,六十几岁回到家乡,口音不变,说着同样的话,这说明了传统是多么伟大,多么让人激动啊!

当你身处异乡的时候,正要回家,钱包没了,车票也没了。你正哭诉着,突然被一个同乡人听到了,一定会马上给你补票,这种乡情是无法割断的。夏天的时候,在小店门口,在大树下,只要一聊起天来,芸芸众生,滔滔不绝,夏日的炎热也会一扫而光。

传统是民族的根脉,传统关系着我们的生存,传统是人民的文化,传统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在日常中,我们讲的是普通话,但我也担心我们传统方言会失传,所以我们要保护传统,把传统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文化传承作文6

阅读点亮智慧,书香润泽心灵。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曾有那么一本书,是一首关于“忠;孝;义”的赞歌;有那么一本书,傲居“世界优秀古典名著”首位;有那么一本书,风行世界无数年,发行千万册。它,就是《水浒传》。

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刻画得十分传神,性格鲜明,活灵活现,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唯有认真,细细品读,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汉的“忠、孝、义”。

忠: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就是“忠于班级,忠于亲朋好友”。每当班级有活动,我们要积极参与;每当同学有困难,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伸手帮助;每当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要认真完成。从小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发扬“人小,志不小”的精神。

孝:说到“孝”字,“百善孝为先”的公益广告,历历在目,让人回味其中深刻的韵味。每年“儿童节”之时,我们期待爸爸妈妈能为我们准备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那么,我们是否也记得还有“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每年的“生日”,当家人给我们准备生日party。那么,我们是否记得家人的生日?“孝”其实很简单:当家人忙碌时,我们学会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当家人下班回家时,我们陪他们聊聊天;当家人疲惫时,我们给他们捶捶背

义:让我首先想到“正义感”这个词语。因为老师、家人,从小教育我们“一生正气、正义凌然”。我们自身需要这种优秀品质,我们的社会更需要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经典可以让我们明智明理,让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勇于创新。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传承中华美德,让我们一起在书海中扬帆,成长吧!

  文化传承作文7

我抚上长安城这片夯土,梦回周秦汉隋唐,大一统强盛的10朝古都之首,丝路起点,中原之心,炎黄故里,华夏摇篮,中华龙脉文明所在,古今交融第一城。

一、物质的辉煌,终归于泥土。

但当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经典文化,不再被当代青少年所自觉呈现时,我认为这是悲哀的。人类文明的起源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罗马文明。都一一在历史长河的'筛选下失去了传承民族。

而中华文化不同。

中华民族作为将中华传统文化从古延续至今的唯一传人,这是极其伟大的。然而这些经典却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发达逐渐被消化。被时代消化。但这不匮乏对文化遗产的爱好者。

中华文化的荡存,就在于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中,在独领风骚的唐诗宋词里,再到现代,生活处处渗着的文化基因。

可你放眼望去,能让青少年感兴趣的不再是诗经宋词,成了网络上小说。不合时宜的流行情歌唱着,而万古留香的诗赋只在课本上提及,乐意研究肥皂剧的俗套剧情,不愿品戏曲唱念坐打汉调二黄。

再谈及现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应试教育下缺乏的欣赏力,交际圈狭小为了合群而跟风,不看重内在价值的颜控百分百,再加上三观尚未建立完善就强行灌输新知导致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淡漠。这无非是近代人的共性。

是你,是我的共性。

我只能看到青少年盲目追求现代流行,而迷恋上以大众为基础导向衍生出的时代糟粕。

我们热爱传承但不代表我们拘泥于这种传承。如此,还是会有人对传统文化扣上俗气的帽子,以“取之精华,避其糟粕”为借口摒弃传承。

二、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中华文化走到今天,本就聚集于古今琼浆露华于一身,本就散发着自身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戏曲,诗赋,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可是在当代所谓潮流思想的引领和这种所谓大众潮流的影响下,慢慢变得很少有人再去接触这类事物,甚至摒弃。

我自然没有拘泥于古典,也不敢放肆大谈的说与时俱进是错误的,但与时俱进绝不是搬了玉米忘了西瓜的盲目追求。正是这种盲目的跟随主流大众,才是真正挤走文化传承一席之地的主谋。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却成了传统文化的坟冢。

三、何为坟冢,何为悲哀?

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成了在博物馆中陈列,在百度页面搜索才能看到的稀罕物件。文化走下顶峰,被蒙上一层厚土,入葬一般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中,退出世人的记忆。这才是文化真正的悲哀。

说通俗一点,戏剧院的演出远远不及流量网红和当代小鲜肉随便发段小视频的影响力。剧院里坐着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是儿时没有手机电脑的那个时代,那个已经被科技发达的表象掩盖的时代。试问,当那代热爱传统艺术的老龄人随历史流去,传统文化的表演艺术,又要由谁去喜欢?当经典文化的舞台被时代磨去,被潮流占去,谁又来为这盛及一时的文化悲哀?

这时候又来人反驳了“你难道看不到央视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吗?看不到各种诗词综艺对诗赋的传承吗?看不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倡和保护吗?”是,我看到了。可宣传力和影响力的极度落差,才是无法打破衰败后的无可奈何。

又有人说“成也传统,败也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时反倒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如那些历史比较浅薄的文明可塑性更高。皓首穷经,也不一定能理解透儒家各门各派的学说之皮毛。”

但这正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观念表达之不同所在。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讲恍惚之中有其象。它是一门由虚到实的发展,理论讲给你,你需要去从生活体验中获取属于自己的知识,一句话不同人的有不同的理解,它是要求人们用创造的思维获取自己的知识。言尽于此,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也有人说“中国文化固化死板。”

可对中国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本身就是就是一种固化死板的看法。中国文化有很多种,它丰富多彩,它有灵活的,有严谨的,有飘逸的,有禁锢思想的,有优秀的,有糟粕的。而我喜欢的,是它潇洒飘逸疏狂不羁、豪情壮志豁达灵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那一部分。

这就是政治说的: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自信。可多数人恰恰缺少这一点。

再到人们谈及的文化遗产,当真成了文化“遗产”。

人的一生一共会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停止呼吸,生理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礼上,社会地位死亡;第三次是当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忘记他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用于文化传承,也是如此。

当一个事物的受众,不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好而留住它,而仅仅是因为客观意义上的保留,而使之存在。那么无非是成了棺木中的遗体,虽未入土,但已经失去生命。这件事物的存在,必然是失去意义的。进而,文化传承的终极意义不是为了使之存在,而是使之被永远热爱。不是使其实质保留,而是让它真正鲜活。

文化,在所有文明之间互相追逐和进步,它潇洒飘逸疏狂不羁、豪情壮志豁达灵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那一部分,在传承的引领下,走上一条面朝圣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