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文案 > 生物 > (优秀)高中生物教案15篇

(优秀)高中生物教案15篇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1.47W 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高中生物教案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1.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

⑶反向平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

①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A%+C%=T%+G%=A%+G%=T%+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

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练习

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某生物细胞的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量占38%,则C和G之和占全部碱基的( )

A.76%B.62%C.24%D.12%

3.将标记的DNA分子放在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DNA中,含的DNA占总数是( )

A.1/16B.l/8C.1/4D.1/2

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A.G与CB.A与CC.G与AD.G与T

5.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A:C:T:G=l:2:3:4,则另一条链上A:C:T:G的值为( )

A.l:2:3:4B.3:4:l:2

C.4:3:2:1D.1:3:2:4

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

分子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原因是( )

A.碱基之间由氢键相连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的半保留复制

的边解旋边复制特点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 )

A.2和1B0.5和0.5C.0.5和1D.1和1

高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学会怎样才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三、教学策略: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

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实验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观察图表,归纳。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 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五)练习

(六)总结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高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 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板书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板书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高中生物教案4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5

知识目标: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附:板书设计

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

眼与视觉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例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介绍视力检查方法。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嘱课后实习之。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

课外思考: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

高中生物教案6

1.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

⑶反向平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

①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A%+C%=T%+G%=A%+G%=T%+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

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练习

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某生物细胞的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量占38%,则C和G之和占全部碱基的( )

%%%%

3.将标记的。DNA分子放在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DNA中,含的DNA占总数是( )

////2

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与与与与T

5.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A:C:T:G=l:2:3:4,则另一条链上A:C:T:G的值为( )

:2:3::4:l:2

:3:2::3:2:4

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

分子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原因是( )

A.碱基之间由氢键相连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的半保留复制

的边解旋边复制特点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 )

和1B和C.和和1

高中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在资料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体现的。

资料三: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高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实地观察时,提示学生根据踩踏情况,将杂草进行分类: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察到的情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观察时要注意:

杂草的种类;茎秆高度和长势;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

(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