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文案 > 设计 > 提升普通高校工业设计学科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水平论文

提升普通高校工业设计学科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水平论文

推荐人: 来源: 文书汇 阅读: 2.14W 次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教育论文发表服务,如您需要发表教育论文可在教育类期刊目录栏目查找您需要投稿教育杂志

提升普通高校工业设计学科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水平论文

提升普通高校工业设计学科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水平

林英博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16034)

摘要:设计艺术教育的国内外竞争在当前已经是日趋激烈。而国内中等水平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科体系还在是应当重视理论概念的熏陶,还是侧重技术能力的培养的分歧中徘徊。笔者认为真正肩负着为工业设计产业输送可持续发展性人才的重任的,是基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一套正确地重视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将提升普通高校工业设计学科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是在经济市场动荡的大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提升高校的教学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创新性实践教学;设计教育国内外竞争;理论概念的

熏陶;技术能力的培养;教育流水线;评估体系框架匹配在我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理念不断更新,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愈来愈高。同时,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型到“创造大国”,设计艺术教育蓬勃地发展起来。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数不多的十几所到目前已经发展到现在的三百二十多所。

作为一个艺术类和理工类交叉并存的设计类专业,工业设计学科有着其涵盖领域方向的广阔性。每当有外界人问我工业设计专业是学什么的时候,总要为他们解释说大到汽车飞机,小到文具玩具都是工业设计所涵盖的范畴。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教学体系,地域经济,院校重视程度等种种原因,有部分新开设工业设计学科不久的院校的认可度、活跃度迅速攀升,也有一些老资历的院校知名度有所下降。在这一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和策略的把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就艺术类的工业设计专业而言,其实践性教学贯穿了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从各种层面和类别的评估当中,便可以体会得到,将理工科的评估体系框架,来套用在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施上,存在着较多的难以匹配的问题。例如在对实验课程的界定上,区别于工科类专业对实验课和理论性课程有着明确的划分,而艺术类工业设计的教学大纲中,除了史论型课程以外可能每一门的课程都有着实际动手制作的实践试验部分(而仅在实验室里发生的课程,可能只有模型技法课),所以对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部分的把握甚至决定了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成败。

有的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大纲中,对究竟是应当偏重理论概念的熏陶,还是重视技术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持这两种意见的人都有着坚持自身立场的理由依据。支持重理论和观念教育的一方,强调设计的艺术精神化,他们最常用的一句理念支撑就是“大学是培养设计师,而不是培训作图工人的地方。”这种教育观点的正确性,需要在优良的学苗和大师级的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经过若干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和口碑来验证。而反方则更加侧重实用主义,认为应该仿效英德等国的教育策略,为企业输送可以拿来即用的人才。例如,一次机会和一位同行探讨工业设计专业的制图软件教学,这位同行直言不讳地介绍,在软件的选择上,他所在的学校完全遵循社会的需求——企业需要掌握哪种软件操作的员工,他们就在教学上开设哪门软件,从原来Autocad,PRO-E,UG等机械工程软件,到流行的Rhinoceros,ALIAS,Solid work,再到现在因为大飞机项目启动而要火起来的CATIA等,可谓琳琅满目。

其实就我个人看来四年的时间虽然照比德国的五年学历教育要短,但是如果教学双方都充分利用起来,也足够达到我国的工业设计本科培养目标。真正一个学生培养是否成功,很难说就完全取决于哪种培养模式,正如同没有一种政体能让每一个公民都完全的满意,也没有一种教学体制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除了个别天赋卓越的人外,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一个目标,一种热情支撑他去主动获求知识发展自己,那就只能成为一个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而真正托起这条流水线的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了。

自九十年代末扩招以来的十年时间,生源的素质以及八零九零后的新生代的价值观,照比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些入学前为了考入高校在专业课成绩文化课成绩的迂回中奋战多年的学生已经是大相径庭。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自学能力,实践意识,吃苦精神,创新能力,务实精神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社会上不劳而获的浮躁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像比较严重。中等水平的高校也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大量选聘刚毕业走的年轻教师,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们在实际项目的执行经验和专业技能素养上都无法和在企业工作的人员相比。所以若要尽量克服不利因素,把教学工作做好,这条教学流水线上的工作者们必须更新观念,因材施教。一味地抱怨生源水平,还是大的社会环境的浮躁,都不如适应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创造条件,将学生塑造为达标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林家阳教授在关于设计教育答《美苑》记者时,提出当今的设计艺术类大学生们应努力使自己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1、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走向社会的桥梁;2、要有正确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获取信任的资本;3、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凝聚知识和力量;4、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和一定深度的专业水准,并以创新精神贯通自己的设计表现——作为设计师的根本)。在这种趋势下,启发学习兴趣,也就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效果,让学生不至于荒废四年时光,将沉重的就业压力推给社会的关键措施。

在各个阶段的教学环节当中,如果只是再读一读设计史论,放一放经典的产品案例图片,背一背人机尺寸数据,在机房跟着老师做几个模型,临摹几张手绘效果图这样的懈怠教授和学习,势必是迟早要遭到洗牌淘汰。所以,大力改进普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性实践教学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认为,可以在正常的教学当中进行如下的调整和尝试:

一、以企业需求和设计趋势为目标,拉动教学。积极与企业建立教学基地,从而配合实践化教学。组织学生围绕实践进行“练兵”,具体表现在结合教学基地授课、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假期联系安排学生赴外省市企业和设计公司实习等。

二、配合实践化教学,教员进行分工负责制。分别负责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外横向科研的联系、对学生的具体组织与辅导、课程结果的评价与总结等。并经常召开“圆桌会议”类的活动,组织全体教员应对某一特殊教学阶段进行自由讨论、经验交流及观摩式教学。配合实践化教学,编写相关的教材和学术论文。

三、作业题目为线,将相关联的专业课程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以一个课题为载体,深入掌握和发掘系列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和异同点。并积极鼓励、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设计比赛

四、与相关其它部门如学校的科技处、机械学院合作,通过组织设计活动、携手承接设计项目,拓宽科研能力,并将其中的案例和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

五、与往届毕业生保持一定范围的信息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反馈,并反映到具体教学中。

这些积极的改良,将会为工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带来众多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对于学生:

一、课程的实践化教学可以带领学生以课堂为出发点,走进社会,切身体会工业设计师在个曾吃的企业和设计机构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需要具备的能力等,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解决了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为就业预热:通过案例式教学、参加各种设计比赛、赴教学基地考察和参与了解横向科研信息等多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找工作,又要赶工毕业设计,一心二用而都顾及不好。让学生掌握、积累属于自己的时间经验,为其毕业后选择就业去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教员:

一、教学目的性增强: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训练方法尽可能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标准接近,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得以不断丰富和更新:在实践化教学中获取和积累下来的各种案例、信息成为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的宝贵资源。

二、为教师积累实践化教学经验:全体教员也可以从实践化教学中受益,通过参与横向科研、在实践中辅导学生等过程来不断磨练和增强自己的专业技术素养。

三、向企业提前推荐毕业生、推广学校的知名度:通过在企业、设计公司实习或参加设计比赛,使有相关人才需求的企业可以了解学生的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同时也推广了学校的知名度。

虽然,现有的外部条件还给这些想法付诸实施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例如国内的工业设计产业的分布不平衡,这就导致很多工业设计产业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很难找到企业和实训基地合作。但我们仍然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条件,缺乏项目资源,我们可以更多地参与比赛,在设计比赛的入选和落选,成功与失败当中,参与者仍然可以体验到在设计过程中,从自身的高峰体验与大众审美层面;主观的理念传达与专业权威认可度之间的距离。找到差距与不足,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以上的建议,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一些重点院校和学科实力比较强的院校,可能有适合自身的培养体系。但对于大多数中等水平的院校而言,设计艺术学科工业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是在同一跑线上,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之中。目前设计产业市场的竞争已经是有目共睹,设计教育的国内竞争已经日趋激烈,部分院校报考人数已经大幅度下降。同时,许多发达国家存在着“教育剩余”现象,近年来不断吸引我国包括工业设计在内的设计艺术学科的生源,形成另一种竞争。由此提升普通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水平,提高院校的竞争力已经是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

林英博,1981年生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

推荐阅读